农资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可称为粮食的“粮食”,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只有使用合格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才能确保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营养和保护,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相反,假冒伪劣农资往往含有超标的有害物质,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还会导致农产品中残留有害物质,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打假行动可以有效打击制假售假行为,杜绝劣质农资的流通,为粮食丰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保驾护航。
这当中的逻辑链条并不复杂,也不难缕清,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认识到农资打假的重大意义。多年来,农资打假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每当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全国农资打假行动必定如期而至,各地掀起形式多样的“打假旋风”,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但也要看到,农资打假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些售假贩假、坑农害农的违法犯罪行为还时有发生。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落实农资打假工作常抓不懈,时刻保持高压态势。
加强执法力度无疑是打击农资造假最有震慑力的武器。农资打假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一旦发现假劣农资就要一查到底,对于假劣农资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还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对制假售假涉嫌犯罪行为的要即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典型案例,对心存侥幸者形成有效震慑。
严厉打击各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还需要多方协同、上下联动。打击假劣农资涉及部门多、领域广、覆盖链条长,是一项综合性治理工作,需要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目的就是齐抓共管、密切配合。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到农资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症结,才能有的放矢。还要让广大农民群众也参与进来,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帮助建立正确健康的农资使用观念,构建起农资监管的长效机制。
总之,夺取粮食丰收,农资安全和有效供应是关键。农资更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需要通过农资打假工作,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粮安天下,守护“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