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8版:版名:百姓茶坊 日期:20240316
兴文石海 蓝田“勺勺客” 春色组诗 送快递的她 《美丽乡村》(农民画) 桃花那些事 记忆中的老石磨
  008版:百姓茶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兴文石海
· 蓝田“勺勺客”
· 春色组诗
· 送快递的她
· 《美丽乡村》(农民画)
· 桃花那些事
· 记忆中的老石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3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记忆中的老石磨

翁振民

  一日,我忽然发现,中国农民使用了数千年的石磨集体“换岗”了:它们有的与碓、碾、猪食槽、牛食槽等其它寻常石器一起,充当起了路边“古石器店”里待售的“老古董”;有的则成了某些景区假山、石桥、幽径等景点与道路的建材,这令我心内五味杂陈……

  我的童年充斥着对石磨和地瓜煎饼的记忆。将地瓜切片、晒干,用石磨磨糊后烙成的煎饼,便于储存、携带、还助于消化。因此,地瓜煎饼逐步成为百姓餐桌的主食。

  谁家要是囤着一囤地瓜干子,就会被公认为这家的日子过得很殷实。而谁家一旦被传“连个地蛋子都没有”或他们家的孩子“吃个地瓜都不知道倒正”,那就意味着生活窘迫了。

  奶奶的去世与地瓜有着密切关系。据说,父亲出生的那年,天气干旱,农作物普遍欠收,早春时节,爷爷一冬天捡拾得来的少量地瓜干就早早地吃完了。

  听说东邻谢家村的谢某闯关东(大连)发了家,于是爷爷就动员奶奶闯关东:闯出个名堂来咱就不用再像祖辈们那样,抱着磨棍在磨沟里转圈了!

  于是,奶奶打理了一个包裹,爷爷抱起年幼的父亲,一家三口紧一程、慢一程地向大连方向奔来。

  由于饮食或水土不服等原因,奶奶得了急性腹疼病。人脉稀少而又无钱到医院就诊的爷爷曾听老人们说起过喝大烟(罂粟)水管用,无奈之下,他急匆匆地弄了几个罂粟葫芦,一股脑儿放进壶里熬制后,给奶奶喝下了一碗。

  悲剧发生了!年仅二十余岁奶奶客死在他乡,此时的爷爷只能强忍心痛,为奶奶定制了棺材,在老乡的帮助下,买了一辆手推车,一边放着奶奶的棺椁,另一边则坐着幼小的父亲及所有家当,一个人不分昼夜、跋山涉水,硬是从大连把死、活两代人推回了山东老家,把奶奶安葬在了祖墓地里。

  “日子还得过!”爷爷和年纪尚小的父亲端起簸箕,到邻里家借来了一些地瓜干,拾起磨棍,独自在磨沟里转了起来。

  自此村子的荒郊野外,凡是能够开垦、可以种庄稼的地方,都被他们爷俩没白没黑地开垦起来,种上了地瓜、小麦等庄稼。不久,他们终于用“嘴里抠食”的办法,买下了二亩属于自己的土地。那年秋后,爷爷的屋里终于有了一个令邻里羡慕的地瓜干子囤。

  我开始推磨的时间大约从人民公社时期开始,那时的爷爷年事已高,父亲进村翻砂厂当上了不脱产的技术工人,两个哥哥及大姐作为家中最强壮的劳动力,到生产队劳动挣工分了,母亲重点是张罗着支鏊子烙煎饼。推磨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二姐、三姐、我和四妹四个人身上。

  在十口人的家里,即便母亲每次烙出近一米高的一摞煎饼,三天之内就会被全家人吃光。东邻隔壁大爷家和我家人口差不多,两家推磨的频次、时间几乎一致。推磨时两家的说话声都能相互听得一清二楚,成员间还经常打趣提神、相互询问推磨进度。

  “办年”的时候,推磨的任务就更重了。所谓“办年”就是置办过年所需的物品。农村“办年”的主要内容就是推磨烙煎饼,据说山区的人家要置办下到来年7月的量,煎饼的高度往往触及到堂屋西北角的屋顶。而我家每年进入腊月开始,也几乎每天都在推磨烙煎饼,直到母亲估计烙成的煎饼差不多够全家人吃过正月为止,这段时间,推磨的我已苦不堪言。母亲却总说:“多亏了这盘磨,没有它,咱十口之家吃饭就难办了。”

  “三弟,天快亮了,赶紧起来推磨!”有天早上,我正在热乎乎的被窝里做梦,被二姐急促地摇晃了起来。没睡醒,又有抵触情绪的我在磨沟里转了几圈就开始头晕,发起力来很不均衡,导致三姐、四妹靠着磨片的磨棍头部多次滑脱下来,掉进已经磨制好的食糊里,惹得她们姊妹非常生气,四个人都在气呼呼的,长时间没人说话。

  “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到西天,去取经。”可能是听到了我们姊妹间的争执,隔壁的大娘似乎有意提高嗓门,竟开始讲《西游记》了。

  大娘姓李,娘家是西南方向、距我们村六七里地的李家官庄村。听人说,大娘很有才,是村里“识字班”的高材生。

  “大娘,唐僧去西天取经用了多少年?”四妹好奇地问。

  “14年!”大娘肯定地说。

  “取的那些经有什么用处?”三姐接着又问。

  “普度众生!”大娘炫耀地说。

  她们的谈话间,我猛然觉得,整日在磨沟里混混沌沌地转,推磨不也像取经吗?他们师徒四人都安全地回来了,而我奶奶却病逝大连,“普度众生”太飘渺了……

  “三弟,怎么又掉磨棍?”二姐猛地喊了一声,我惊醒了,原来任由石磨推着的我,转着圈就睡着了。

  时光飞逝,人们如今已告别贫穷,生活和过去天差地别,曾经家中必备的石磨也成为历史,而“老古董”承载的记忆和乡愁,却久久地留在我的心间。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