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两会访谈 日期:20240311
加快推进“铜城”农业农村现代化 率先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探索建立区域农业新质生产力集中示范片 实施“北豆南移” 缓解供需矛盾 为农科“地方队”加把劲儿 大力提升土地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新能源汽车研发需考虑乡村场景 大力发展植物源饲料添加剂 加大盐碱地和戈壁特色作物品种选育推广 推动再生农业试点建设
  005版:两会访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加快推进“铜城”农业农村现代化
· 率先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 探索建立区域农业新质生产力集中示范片
· 实施“北豆南移” 缓解供需矛盾
· 为农科“地方队”加把劲儿
· 大力提升土地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 新能源汽车研发需考虑乡村场景
· 大力发展植物源饲料添加剂
· 加大盐碱地和戈壁特色作物品种选育推广
· 推动再生农业试点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3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率先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访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盘锦市政协副主席潘元松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杨梦帆 张仁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东北“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今年,辽宁将启动“率先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行动,全力打造国家高标准农田高水平建设示范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将进一步加快辽宁率先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步伐。”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盘锦市政协副主席潘元松对记者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关键保障在高标准农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支撑在高标准农田。辽宁具备率先建成的良好基础,潘元松在调研中了解到,2019年以来辽宁省积极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587.3万亩,年均317万亩。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累计达到3574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57.1%,占比排在东北四省区首位。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为辽宁省粮食生产实现连续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此潘元松提出如下几项建议:

  根据辽宁不同区域情况进行分类建设。辽宁省的辽西粮食生产保护区、辽中粮食主产区、辽东粮食生态保护区、辽南粮食增效区在区位、气候、降水、水利、土壤、粮食品种等方面情况相差明显,需要分区域分作物探索打造高水平“辽土良田”,示范带动东北区域科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扩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地试行“先建后补”“工程建设总承包(EPC)”等模式,吸引央企、大型农事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各地在不增加地方隐性债的前提下,利用政策性金融性开发工具,探索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债券发行、银行信贷等多元化投融资和资金监管模式,提高农田建设标准。

  创新建后管护模式。加大建后管护投入力度,组织各地探索建立“双监理”机制,推行“制度保障+保险护航+物联监控”辽宁建管保险模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长期发挥效益。为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提供强有力保障,以“辽宁之为”担当“国之重任”、服务“国之大者”。

  制定合理的国家补助标准,免除市、县级财政配套。由于条件好的耕地先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期要建设成高标准农田的地块条件明显要差一些,建设难度更大、成本更高;而且市、县两级财力有限,配套财政资金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建议一方面提高国家补助标准,另一方面只由省级配套,不再要求市、县配套。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