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近年来,全国各地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实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厦门作为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积极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不只厦门,浙江、山东青岛、青海、甘肃等地在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即日起,本报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栏,聚焦全国多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果和经验,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本期,让我们走进厦门,探寻“海上花园”城市的生态密码。
漫步在福建厦门,处处皆是景,举目满眼绿。
鼓浪屿,绿树婆娑,繁花似锦;筼筜湖,碧波如镜,白鹭翩跹;五缘湾,海天一色,鱼翔浅底;红树林,红林绿水,鹭飞鱼跃……
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一个个“绿色桂冠”实至名归。
厦门的每一分绿色都来之不易。向前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厦门,无序开发使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湖成臭水沟,湾成烂泥滩,“花园城市”名不副实。
厦门的生态环境之变,源于36年前的筼筜湖治理。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开启了筼筜湖的“重生”之路。
一湖之治成为厦门生态环境“蝶变”荡开的第一朵涟漪。当生态文明的理念率先为湖泊治理注入活力,随后在全市慢慢荡漾开来,厦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走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也是在厦门,生态文明理念的轮廓在实践中愈发清晰可见,孕育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法治雏形,成为今后影响祖国大地甚至为世界提供借鉴的中国经验。
36年弹指一挥间。承载着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窗口”“排头兵”历史重任的厦门,在人民领袖习近平的亲自擘画下,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探索试验、探路先行,渲染出一幅天人合一的生态画卷。
筼筜湖综合治理是厦门开启“美颜”模式的第一场硬仗,由此厦门完成了一次深层次、全方位、整体性的生态治理理念的变革和重塑,厦门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也就此开启
从高空俯瞰,厦门岛被一众海湾包围,湾中亦有湾,是典型的海湾型城市,城在海上,海也在城中——厦门岛西海域的海水从堤口处涌入岛屿,筼筜湖如同“轻飘带”横贯大半个厦门岛。
厦门古时是白鹭栖息之地,故称“鹭岛”。爱鹭的厦门人不曾想,上世纪80年代末野生白鹭几乎绝迹。虽为市鸟,却不得一见;唤作鹭岛,却难觅一鹭。
“以前这儿可臭了,没人过来玩!”沿湖散步的庞大爷道出了筼筜湖的不堪往事。筼筜湖曾是天然避风港,与海相通。上世纪70年代初,为解决生计问题,厦门市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围海造田行动,筼筜港西侧建起一道堤坝,湖面水域从10平方公里缩小到2.2平方公里,筼筜港从此成为筼筜湖。
紧接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拉开序幕,筼筜湖南北两岸快速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长年累月直排入湖。昔日厦门著名“老八景”之一的“筼筜渔火”不再,只剩垃圾成堆、污水四溢、水体黑臭、鱼虾绝迹,成为百姓苦不堪言的“筼筜之殇”。
事实上,从1984年起,厦门便拉开了筼筜湖治理帷幕,但由于经费不足、治理难度大等因素推进缓慢。筼筜湖污染问题,成了民众之盼,更成为摆在厦门面前的一道课题:是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一路调研,一路思考,关于这一问题他抱有清晰的认知:
——“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
——“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坏来进行另一方面的建设?我自己认为是很清楚的,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
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筼筜湖综合治理硬仗就此打响。
经过3年攻坚,筼筜湖完成第一期综合治理,实现“湖水基本不臭”的目标。如今筼筜湖秀丽旖旎,白鹭翩跹,已经成为厦门一张亮丽名片和最美“城市会客厅”,印证了当时治理理念的先进性与正确性。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对于筼筜湖综合治理资金短缺难题,专题会议明确“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1000万元什么概念?对于刚刚成立的厦门经济特区来说,这相当于当时全市基本建设支出的1/10,力度不可谓不大!
而对于“九龙治水”难题,会议则提出“市长亲自抓治湖”,高位推动,综合治理。专题会议后,厦门市成立了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
时间,是最忠实的书写者、最清醒的见证者。筼筜湖综合治理是厦门开启“美颜”模式的第一场硬仗,由此厦门完成了一次深层次、全方位、整体性的生态治理理念的变革和重塑,厦门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也就此开启。更重要的是,筼筜湖综合治理成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范本,如同白鹭从筼筜湖划过湖面荡出涟漪,进而向全市荡漾开来,由重点治理向全域保护铺开。透过筼筜湖这扇窗口,一个城市的生态价值观念逐渐觉醒,彰显了知行合一的魄力。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绘制路线图,这也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首次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纳入特区发展战略重要目标,更设置“厦门市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专章,推动厦门从永续发展的角度深度思考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纲举万目张。“得天独厚”又“得海独厚”的厦门,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清洁、文明的海港风景城市”作为目标,逐渐明确了“生态立市”的宗旨,生态文明理念深深刻入厦门城市发展的基因。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期间,盛赞厦门“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持战略定力是厦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守护绿水青山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污染防治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厦门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一以贯之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曾动摇
“厦门让居民在健康的环境中拥有体面的家。”2004年,联合国人居署在授予厦门“联合国人居奖”时这样评价。
从满目疮痍,到获得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项,厦门仅仅用了16年。而在此后的近20年间,厦门从未停止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从筼筜湖综合治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被动修复,再到“海域、流域、全域”主动的生态保护修复,厦门树牢“生态立市”之志,绘就了一幅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厦门画卷”。
保持战略定力是厦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守护绿水青山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污染防治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厦门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一以贯之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曾动摇。
在习近平同志的战略擘画、指导推动下,每届市委、市政府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厦门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等;在全国率先划定水系生态蓝线并纳入“多规合一”协同平台管理,实现河湖水系“一张蓝图”;率先全国建立“三线一单”即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制度建设是厦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保护好生态环境,防止过度索取、肆意破坏,就要有明确的边界、严格的制度,做到取用有节、行止有度。厦门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硬框框、硬约束,推动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为美丽厦门建设保驾护航。
近年来,厦门先后制定或修订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等多部生态领域法规规章,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制定实施比国家、福建省更加严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谁污染,谁就得买单。以同安区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厦门积极构建“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主动磋商、司法保障,信息共享、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体系。
改革创新是厦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竭动力。生态文明建设堵点多、痛感强,要想有所突破,就要用足用好改革创新这关键一招。厦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项项革故之举推行,一项项鼎新之措展开,在披荆斩棘中先行先试,在攻坚克难中敢闯敢试。
厦门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六大行动”,推动36项改革任务、56项改革成果落地实施,“多规合一”、筼筜湖治理、“海上环卫”等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率先在全国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三合一”考核;实施污水全地域治理,构建农村污水治理新格局;率先全国探索构建碳汇交易机制,搭建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和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等。
一次次改革突破、一项项创新举措有力提升了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海漂垃圾治理队伍对23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日常保洁全覆盖;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2022年为87.6%,集中处理率100%,农村地区2021年以来完成全市1216个自然村污水提升治理,覆盖182.36万人;
下潭尾红树林助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首次实现“零碳排放”……
厦门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生态文明指数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名列第一,一套管长远、利全局、能操作、可复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在形成。
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改变着厦门城市与乡村的“容貌”,更由内而外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气质,涵养城市发展的精神源泉
站在位于厦门湖里区五缘湾的高层建筑里远眺,以“天地日月人”命名的寓意“天人合一”的5座大桥横跨湾区,一艘艘帆船、游艇从码头相继出发。
厦门人看重“风水格局”,五缘湾片区如今是厦门经济最活跃的片区之一,高端商务、海上运动、商业中心在这里齐聚,然而本世纪初却是厦门人不愿居住的“风头水尾”。
“淤泥一直伸到海中间,晒盐场变养鱼池,就是一片黑色烂泥滩!”厦门市政协原副主席潘世建回忆。由于过度养殖、倾倒生活垃圾、填筑海堤阻断海水自然交换等原因,内湾水环境污染严重,外湾海岸线长期被腐蚀,一度被认为是不适合居住的地方。
潘世建坦言,当时不是没想过填平这片烂泥滩,然后卖地、盖楼、卖房。“清淤泥沙、引水入岸要花很多钱,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但如果把海湾填成陆地,纳潮量减少,台湾海峡的海水每天2次涌入五缘湾,城市的未来将面临危险。不仅是为了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明天!”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推进生态文明之路,已成为共同愿望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字典里,“为人民谋幸福”是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成为厦门生态治理道路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家就住在湿地公园边上,每天空闲时间都会来公园走走。”湖里区金林社区的黄晓红曾是附近农民,随着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工作推进,她作为原住民被安置到新房中,曾经买东西、看病只有一趟6路汽车能到市区,如今家门口就有超市,医院也开了许多家,“幸福感简直爆棚了!”
生活在厦门的老百姓幸福看得见、摸得到——每万人拥有城市建成区绿道长度1.66公里,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长52.6公里的环东浪漫线依托海岸天然优势打造出黄金沙滩、彩虹跑道等,成为网红打卡地;群众身心更加健康,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重点城市前列。
高山之上,同安区军营村的茶园里,茶香氤氲,风景怡人。军营村原村委会主任高泉国念念不忘:“1986年和1997年,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来到军营村。”
然而,当年村里的场景显得特别扎眼。“当时家家户户的家禽全部都是放养,环境卫生非常差,交通靠走、通信靠吼、治安靠狗是真实情况。军营村与厦门经济特区格格不入。”军营村村民、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馆长苏银坂介绍。
习近平殷殷嘱托:“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要做到‘山上戴帽,山下开发’。”一个小山村如同一扇窗,映射出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思考。
30多年过去了,高泉国的老房子还保留着习近平同志来访时的样子:青瓦片、水泥墙、木房梁,仿佛时间静止了一样,而军营村山上山下,却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军营村山上修复森林植被,山下种植茶叶,发展生态旅游,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村”“文明村”,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书写了生动的注释。
用高泉国的话说:“军营村很富,家家住别墅!你看现在,多幸福啊!”
幸福,如今脱口而出的简单,却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的坚守。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改变着厦门城市与乡村的“容貌”,更由内而外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气质,涵养城市发展的精神源泉。
生态文明思想逐渐融入了厦门人的血液,内化为全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社会治理格局在这里生出新的“骨骼”,“厦门实践”从“要我治”向“我要治”转变
今天,厦门已将城市建设完美融入自然山水格局,“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从历史的山巅回望,人们会更清晰地看到:厦门坚定不移建设生态文明,坚定不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树立起新的文明标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和谐、相互促进的精彩范例。
五缘湾片区土地价值比生态修复前增长8倍多;杏林湾打造AAAA级旅游风景区园博苑,附近的软件园三期构建了千亿产业链……厦门的生态画卷既外显于绿水青山之上,又浸润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之中。
更重要的是,当厦门把土地留给人民,留给文化,厦门人心无旁骛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整治河湖、治理湾区、修复沙滩、保护生物时,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生态的变化,正成为提振人们精气神的源泉。
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紧紧围绕“人民”这个核心,人民群众可以共享发展成果,自然拥有获得感、幸福感。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开始觉醒,生态自觉、文化自觉得到积淀,生态文明思想逐渐融入了厦门人的血液,内化为全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社会治理格局在这里生出新的“骨骼”,“厦门实践”从“要我治”向“我要治”转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旁观者,也没有局外人。
高校院所踊跃提供科研力量——
“厦门各个湾区情况不一样,搞活水体存在技术差别,关键在论证。”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蔡锋说。为此,海洋三所、厦门大学等高校院所,积极组织开展生态系统调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攻关等,凝结成更加科学的治理手段。
城市居民主动参与城市建设——
海沧中学退休教师陈亚进竞聘了筼筜湖“市民湖长”和白鹭洲公园“市民园长”,巡视环境隐患,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他说:“只要在厦门,天天都会来,心里踏实一点。”
农村农民探寻共管共治良方——
翔安区大宅村是缺水地区,2017年起,村庄实施农村污水提升治理,实现污水收集全覆盖。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项目,家家接入排水管网,户户争相归置自家门口,家园扮靓了,返乡创业青年回来了,村庄火龙果产业、旅游产业日渐红火。
36年来,从筼筜湖综合治理开始,厦门市秉持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保护理念,如今绿色生活蔚然成风,生态自觉成为全民习惯,百姓正用自己手中的生态画笔,描绘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刚刚过去的寒冬腊月,厦门市花三角梅姹紫嫣红,将一条条街巷装点得赏心悦目。三角梅形状可塑性强,具有坚韧不拔、顽强奋进的象征。都说市花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品格,36年来,厦门市如同三角梅一样,坚定不移、久久为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构建保护治理大格局,从城市到农村,从山顶到海洋,每一寸“肌肤”、每一根“血管”都被绿色浸润,发生着深刻改变。
采访中,五缘湾中一座渔民起锚的雕塑吸引了记者注意,雕塑矗立在海中,渔民面朝广阔大海,任由海浪拍打而岿然不动。湖里区委常委、副区长王达告诉记者,雕塑命名《启航》,彰显着厦门人勇立潮头敢打敢拼的精神,也昭示着:“厦门把最好的海洋等资源留给了生态,留给文化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