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一幅作家魏巍给我的题词,令我感念多年。魏巍原名魏鸿杰,1920年生于河南,曾任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因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光辉作品而受到无数人的崇敬。不为人知的是,作为著名作家的魏巍,与我家乡河北安平县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关照遗孤。1943年生于安平县的王偶,是魏巍毕生关照的战友遗孤。1948年3月16日,魏巍骑自行车行程百余里,从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驻地出发,第三次来到安平县王营村,专程寻找已牺牲战友王子展的家人。经村里老支书认看照片,魏巍联系上了已与母亲寄居他处,从没有见过自己父亲的王子展遗女王偶。翌日,王偶与母亲坐着毛驴车,走了三天三夜,找到驻扎在河间县的八路军某部。魏巍流着泪介绍了战友王子展的牺牲经过,并告诉王偶母女:“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的亲人,有什么困难对我说。战友倒下了,我替他养家扶幼,共产党决不会对革命者的亲人撒手不管。”过了几天,魏巍送王偶母女回到安平,立即与当地驻军协调,为王偶母女办理了“烈属证”,建起三间砖房,从村里调出七亩良田,自己出资为王偶娘儿俩买了一头耕牛,并为王偶一家办理了“代耕票”。1962年高考前夕,王偶进京看病,魏巍带着王偶顶风冒雨,挤公交,跑医院,找名医,经过两个多月诊治,当王偶痊愈回往家乡时,巍巍在北京火车站悄悄掏出500元,给王偶用于病后调养。这之后,不管是1970年王偶被保送进入大学,还是后来参加工作,魏巍都给予了父母对儿女般的殷切关怀。
情定滹沱。1945年春,作为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教育科长的魏巍,从山区来到地处冀中腹地、滹沱河畔的安平县采访,认识了担任报子营村妇女自卫队指导员的刘秋华。看到二十出头的“刘指导”指挥妇女们作军鞋、筹军粮、练刀枪,样样“踢得开,叫得响”,魏巍倍感亲切,顿生爱慕。1945年8月15日,魏巍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宣传科长,在军区《前线报》编辑部又一次见到刘秋华。二人满怀久别重逢的喜悦。1946年3月,魏巍与刘秋华在河北省涞源县结为革命伴侣。
倾情碑文。1991年1月28日,曾被表彰为衡水地区十面红旗党支部的安平县许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振山,在指挥群众建设村集体塑料大棚时突然离世,与张振山多有交流的魏巍闻讯,悲痛地说:“振山未必读过《岳阳楼记》,但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正实践者,我们共产党人都应像他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奋斗。”翌日,魏巍先是以行楷书体,撰写了600余字碑文,用于镌刻在由村民捐款建造的“张振山功德碑”,后又写了5000多字的《为张振山写碑文》一文,发表在《光明日报》。
心念故交。1995年6月,《安平县志》即将定稿,县里有关同志进京请魏巍作序,魏巍连夜驱笔,饱情足意,在为安平县志所作序言中,魏巍写道:“安平是冀中平原的一个小县,抗日战争时期,冀中行署、冀中军区均在这里创建,炮火硝烟中,我曾和勇敢、纯朴、勤劳的安平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战斗,岁月虽久,但永远难忘……”
1998年9月8日,获悉在抗日战争中立下战功、几十年如一日为党工作的报子营村妇女刘胜彩病重,魏巍赶往石家庄医院看望。他对弥留之际的刘胜彩说:“你和你们家人传奇的革命事迹,令我感动。我在长篇小说《东方》中所描写的女英雄‘金丝’,就是以你为原型创作的,咱得让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于奋斗的革命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