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4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40120
喀斯特地貌上丰收画卷更多彩 “三引三力”打造兴产富民“金名片” “孝善养老”引领乡村文明新风 图片新闻 “小田”变“大田” 增地又增收 天津:推动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精品化、高端化 挖掘红色文化 带动群众致富
  0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喀斯特地貌上丰收画卷更多彩
· “三引三力”打造兴产富民“金名片”
· “孝善养老”引领乡村文明新风
· 图片新闻
· “小田”变“大田” 增地又增收
· 天津:推动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精品化、高端化
· 挖掘红色文化 带动群众致富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1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喀斯特地貌上丰收画卷更多彩

——探寻贵州六盘水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径
孙大方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大力实施居民增收三年行动,大手笔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精心打造叫得响的特色农业品牌,多举措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加快建设物质生活富裕富足的幸福六盘水打下坚实基础。

  

  居民增收三年行动:增收致富“新杠杆”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促进居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六盘水市把增加居民收入作为长远大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中之重,扎实抓好农民增收攻坚、城镇居民增收、劳动力素质提升“三大行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老百姓过上高品质生活,积极有为促进共同富裕。

  数据显示,2023年六盘水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和8%左右,持续高于经济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

  位于水城区新桥街道就业帮扶车间——贵州思博服饰有限公司内,生产外贸女装的流水线上,工人正娴熟地操作机器,完成成衣制品的每道工序。易地扶贫搬迁户张巧巧换上厚外套走下楼梯,约5分钟便来到公司,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与张巧巧一样,在该公司流水线上工作的员工有96人,平均月工资超过3500元,实现了家门口上班的心愿。

  “水城区新业社区现有劳动力2940人,已实现就业2800人,其中省外就业1273人,区外省内就业395人,区内就业1132人,户均就业2.2人,就业率95.2%。”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永强介绍。

  六盘水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头等重要位置,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开新局、做样板”主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六个专项行动”,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促进农民稳步增收致富。

  紧盯产业发展和稳岗就业,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多措并举提高脱贫人口收入水平。围绕产业提质增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农村公共服务等实施项目407个,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以工代赈、扶持到户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11.06万户44.55万人增收,2023年度预计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6余万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

  深化东西部协作交流,今年以来累计新增入驻共建园区的东部企业8家,累计新增投资约2.6亿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1333”工程,中央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持续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全面铺开;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自然村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实现“双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走进水城区玉舍镇木柯村梁山组的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机器轰鸣,拖拉机来回穿梭运送混凝土,施工现场有条不紊。看着高标准农田日渐建成,村民竖起大拇指点赞:“以后车子开到地头,一天能干3天的活,省时省力效率高。”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六盘水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利用现有的中低产田和低洼易涝地进行“旱改水”改造,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特色农业产业效益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钟山区保华镇二道坪村,现有“旱改水”项目田94.55亩,是钟山区唯一的“旱改水”田。该项目建设规模102亩,总投资248.60万元。覆盖农户121户,相关农户每年可实现土地流转增收500元。项目竣工后,将集中交由村合作社通过公开招租的方式与第三方合作开发水稻种植、蔬菜种植和稻花鱼、牛蛙等水产品养殖项目,带动周边农户增加第三产业收入。

  六盘水有“于不可为处有为”和“有舍才有得”的辩证思维,向土地要效益,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缺什么补什么,实现“地平整、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宜机化、高效益”。

  小账连着大账,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正在为农业生产带来新变革。2022年以来,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达到104万亩,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84个,5大粮油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为40.77%。

  从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基础版”,到高效节水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六盘水走出一条产业化、差异化的山地特色农业好路子,为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人民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绘远景”

  “以前外出打工常年漂泊,如今回家种上了红心猕猴桃,一年有10余万元收入,盖起了三层小洋楼,并在自己住房的一楼开办了农家乐,一年保底20万元收入。”水城区猕猴桃种植大户胡冬梅说出大家的心声。

  六盘水立足山地资源优势,走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提升“凉都三宝”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建成万亩以上产业基地15个,建成全省最大的猕猴桃基地,打造了年加工万吨猕猴桃精深加工中心和贵州最先进的分级包装生产线。

  打好“特色牌”。坚持突出品牌化与市场化并举,培育国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示范社33个,六盘水市农投公司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水城猕猴桃”成功入选国家与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清单,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盘县火腿、水城食用菌进入国家产业集群建设名单;打造了人民小酒、盘县火腿、“弥你红”红心猕猴桃、“水城春”早春茶等区域公共品牌。

  舞活“产业链”。按照“延链、补链、强链”要求,依托丰富资源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以后端的加工扩量提质,助力前端建设提质增效。六盘水已形成集规模种植、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线上线下销售等一体的“凉都三宝”全产业链条,开发饮料、果脯、果酒、绿茶、红茶、姜茶等系列产品,系列农产品走俏市场,产值实现了规模、质量、效益最大化。

  如今,六盘水市在喀斯特地貌上精心经营一座座“绿色银行”,成为群众发财致富的“提款机”,走出了一条符合六盘水实际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为走好西部欠发达地区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子蓄势赋能。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