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3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40115
阿勒泰:冰雪经济热力全开 中国现代种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湖南长沙成立 图片新闻 广西南宁火龙果入选全国农产品“三品一标”典型案例 图片新闻 “非遗传承与发展”全国服装服饰论坛在云南楚雄举办 山东巨野:“培训+服务”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 内蒙古兴安盟:设施农业量质双升 食物供给更多元 社会化服务迎丰收 村民年底喜分红
  0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阿勒泰:冰雪经济热力全开
· 中国现代种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湖南长沙成立
· 图片新闻
· 广西南宁火龙果入选全国农产品“三品一标”典型案例
· 图片新闻
· “非遗传承与发展”全国服装服饰论坛在云南楚雄举办
· 山东巨野:“培训+服务”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
· 内蒙古兴安盟:设施农业量质双升 食物供给更多元
· 社会化服务迎丰收 村民年底喜分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阿勒泰:冰雪经济热力全开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侯雅洁

  北疆之北,冰天雪地。

  走进隆冬的新疆阿勒泰地区,无垠冰雪覆盖于山川湖泊之上,与冰雪交织的精彩故事正在这里上演:来自五湖四海的滑雪爱好者驰骋雪道,距今一万多年的古老毛皮滑雪板焕发新机……

  阿勒泰位于新疆最北端,地处北纬45°-47°世界滑雪黄金纬度,全年平均雪期达210天,享有“中国雪都”的美誉,雪期长、雪质优、雪道落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使这里成为滑雪爱好者的“天堂”。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随着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经济的蓬勃发展,昔日的塞外边城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每到严冬,雪花纷纷扬扬,游客纷至沓来,阿勒泰便成为中国“雄鸡”版图中的一片绚烂尾翎,冰雪“冷资源”正加速释放出发展“热效应”。

  

  冰雪+主题,开启“热雪季”

  “我爱这里的‘粉雪’和单板公园,我想告诉我世界各地的学员,快来中国新疆的将军山滑雪!”俄罗斯籍教练玛丽娜·丹尼斯娃来中国仅10天,已成为将军山滑雪场的“铁粉”。

  阿勒泰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各地滑雪爱好者的目光。距离阿勒泰市中心广场仅1.6千米的将军山滑雪场,成了这个雪季雪友们必打卡之地。

  “将军山滑雪场是全国唯一一座坐落于城市中的滑雪场,最大高差460米,目前已建成雪道40条,总长35公里,其中2条已通过国际雪联认证,可以承办国际滑雪赛事。”新疆阿尔泰山冰雪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志强介绍,雪场自去年11月上旬开板营业以来,日接待游客量超过4000人次,外地游客占比达七成左右。

  滑雪之余,“落日派对”成了这个雪季将军山的“网红IP”。音乐声、掌声、欢呼声……每当日落金晖洒遍覆雪群峦,穿着一身炫彩装备的雪友们便在落日与音乐中摇摆起来。

  像“追夕阳”带来的惊喜一样,随着越来越多雪友的到来,将军山滑雪场不断升级。除了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外,将军山滑雪场还开发了雪地摩托车、雪圈、骑马、滑翔伞等新项目,今年还新增了商业街、咖啡店、旅拍店等新业态。

  视线向北,可可托海滑雪场亦广受资深滑雪爱好者的喜爱。“可可托海滑雪场拥有雪道80条,海拔最高为3100米,最大垂直落差为1350米。此外,它还是横跨秋冬春夏的‘四季雪场’,可从10月初滑到次年5月。”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度假区副总经理王苗苗介绍,滑雪场接待游客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20%,今年最大的日接待量在6000人以上。

  一座滑雪场带动一座城。随着“后冬奥时代”的来临,阿勒泰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当地也抓住机遇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了以冰雪运动、冰雪体验、冬季休闲度假、冰雪装备、特色产业服务于一体的冰雪产业链。近年来,累计建成高山、越野、野雪滑雪场10家,其中5S滑雪场3家。

  除了城市日新月异,当地农牧民的生活也发生了转变。“在将军山滑雪场当教练,一个雪季的收入能有8万多元。”布尔津县冲乎尔镇农牧民马国龙自从4年前成为滑雪教练,一年四季都可以有收入,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像马国龙一样,通过在滑雪场就业,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吃上了“冰雪饭”。

  

  冰雪+民俗,撬动“热产业”

  一业旺带动百业兴。冰雪与民俗的跨界耦合,让阿勒泰冰雪旅游业再掀热潮。

  滑雪,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深居山林的牧民而言,毛皮滑雪板是冬季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一万年前,阿勒泰汗德尕特乡的一处岩画上,就记录了脚踏滑雪板狩猎的历史。如今,随着阿勒泰地区冰雪旅游的发展,古老毛皮滑雪板焕发生机。

  在拉斯特乡的一间作坊里,古老毛皮滑雪板第五代传承人胡安什别克·斯兰别克正在浸泡滑雪板头。“这是制作古老毛皮滑雪板的步骤之一,整个制作过程需12个步骤,制作周期在15天左右。”胡安什别克介绍,“父亲斯兰别克15岁起便学习制作毛皮滑雪板,不仅自己坚持传承,还在村里带出了一批年轻的学徒。”

  在传承中创新,古老毛皮滑雪板成了阿勒泰地区冰雪旅游的一张文化名片。“入冬以来已经做了60副,现在手里还有订单。”胡安什别克说,“我们还专门为游客设计了巴掌大小的迷你小雪板,方便携带回家,也更具观赏性。”

  除常规的冰雪旅游外,新疆少数民族的冬季节日更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深受游客喜爱。

  来到福海县,雪后的乌伦古湖一片静谧,不远处的阔克阿尕什乡阿克乌提克勒村却热闹非凡:拔河比赛激情澎湃、“广场集市”美食飘香、“群众村晚”载歌载舞……这是当地人正在庆祝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冬宰节。

  阔克阿尕什乡政府乡长贾那拉·加勒斯汗说:“近年来,利用乌伦古湖冬捕节、冬羔节、赛牛节、冬宰节等活动契机,阿克乌提克勒村通过举办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篝火晚会等,乡村旅游迎来发展‘加速度’,仅2023年就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万元。”

  

  冰雪+旅游,释放“热效应”

  一方冰雪,养育一方人。冰雪给阿勒泰带来的变化不仅是雪场的增建,还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冬季,人们不再“猫冬”,纷纷投身到红火的“冰雪经济”中,拓宽增收致富路径。

  “冬闲”时节,26岁的富蕴县塔拉特村村民巴扎尔别克·阿勒哈别克却每天一大早出门,赶去附近的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度假区上班。“我是滑雪场救援队的队员,以往冬季要么在家牧羊,要么去外地打零工,现在离家不远就有工作,收入也比原先提高了一大截。”巴扎尔别克说。

  塔拉特村是额尔齐斯河源头的第一个村落,是典型的农牧业村,以往冬季村民们能做的事情并不多。2020年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度假区正式营业,作为距离最近的村庄,塔拉特村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快车。

  夜幕降临,走进塔拉特村,一排排“小木屋”外墙亮着橘黄色的灯光,挂着全国各地车牌的越野车安静地停在路旁。

  走进名为“马背之家”的民宿,墙上挂着哈萨克族特色服饰,旁边摆着民族乐器冬不拉,游客们可以深度体验哈萨克族的独特风情。民宿主人库丽帕然·哈布力哈孜介绍,自从家里开办了民宿,全家的年收入可达10万元,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马背之家’是当地按照‘一户一特色’的发展思路,打造的10个民宿示范户之一。”可可托海镇文体专干、塔拉特村游客服务中心负责人娜孜古丽·拉孜旦介绍,“我们采取‘村民点课、支部送餐’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餐饮、客房服务等技能培训。目前,村里发展民宿72户,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3万元,其中旅游收入1.6万元,占比达70%。”

  除了建民宿,塔拉特村还新组建了功勋马队。在村民文化广场,当地村民表演的哈萨克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叼羊”“姑娘追”等,引来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功勋马队可以向游客介绍可可托海矿区建设的艰辛岁月,也能为游客提供休憩、骑行观光等服务。”马队负责人杨志涛说。

  曾经寂静的村落焕发生机、村民们“冬闲”变“冬忙”……搭上“冰雪经济”的快车,阿勒泰的乡村振兴发展正热力全开,持续释放出澎湃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