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承齐鲁、襟连海岱。古称“潍州”“潍县”的山东省潍坊市,又名“国际鸢都”“中国花都”,202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2023年被文旅部认定为“东亚文化之都”,可见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
同样,作为一代农圣贾思勰的故里、农业产业化经验的发源地,潍坊更有恢弘的农耕文明,近年来赢得“全国农业看潍坊”的美誉。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肯定农业农村改革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
而今,乡村振兴的大潮涌动,当文化的力量融入农业强市建设的征程,鸢都大地又将书写哪些新故事?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建华介绍:“近年来,潍坊先后实施文明实践融合引领、文化惠民进村入户和文化产业手造赋能‘三大工程’,汇聚文明新风、凝聚民心民意、提升乡村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凝心铸魂’。近段时间,则以‘村村有好戏”宣推活动为统领,以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为平台,营造‘家家贴春联,户户挂红灯,村村有好戏,回村过大年’的浓厚氛围,进一步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蓄能聚势。”
在古九州之一的青州市,近年来遍布乡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成为了周边农民最欢喜的去处。邵庄镇马石西村还给这里起了一个接地气的名字——美德小院。
“这个小院包含街坊议事厅、幸福食堂、美德超市等,受到村民的一致称赞。咱还在这里定期召开‘街坊议事会’‘街坊讲堂’,大事小事都讲出来,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和集体意识,各项工作也更好开展了。”村党支部书记马云茂说。
青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辛冲介绍,青州鼓励基层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一站多用”,拓展其日间照料、便民服务、移风易俗、理论宣讲等功能,吸纳更多部门、更多队伍走进站所开展多元服务,达到“站位时代高度、拓展文明广度、厚植实践深度”等目标。
在“设施蔬菜之乡”寿光市,由村文明实践站领办、为村里80岁以上老人举办的“敬老饺子宴”“生日宴”等,每年惠及老人20多万人次。更有100多个村庄建成了“幸福食堂”,常年为老人提供一元餐、免费餐等,同步开展免费理发、义诊等“敬老项目”。
“这几年,开展养老服务、推进移风易俗等几件事,办到了老少爷们的心坎儿里,赢得了民心民意。现在,大伙儿对咱党支部更加信任了,咱再推进发展和管理等,比以前顺利多了。”圣城街道大仓村党支部书记张桥村的话颇具代表性。
同行的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张勇介绍,这种“功能齐全、一站多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已然遍布鸢都大地,举办的各种“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实践活动,已然融入乡村振兴大潮,发挥着凝心聚力、砥砺向前的磅礴力量。
“立足于让无形文明发挥有形作用,我们在高标准实现文明实践阵地乡村全覆盖和高质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着力做好文明实践‘融合引领’作用,通过实践站所发挥多元作用、文明新风提升乡村治理等创新做法,放大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带动效应。”潍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路全东说。
走进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临朐县五井镇,村村可见乡村大舞台、文体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500多名文艺骨干、300多名乡土文化人才、50支演出团队常年活跃在镇村,打造了“最美五井人”“我是乡村网红”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推出乡村题材影视剧《柿子红了》,说唱《隐士变化真是大》,生活剧《花园河的幸福生活》等文艺作品20多部。
临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莹有言语中颇显自豪:“作为首批全国文化模范县和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临朐近年来全力实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五个一’项目,每村建设一个文化场所、培育一支文体团队、开展一项非遗传承、办好一项常态化群文活动、建设开放一个村史馆,乡村文化氛围不断提升。”
除了遍布乡村的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潍坊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四季黄河大集”,也成了最受群众欢迎的打卡地。“以‘最爱潍坊烟火气’为主题,冬季打造具有地方风俗特色的‘年货大集’,夏季打造群众消夏娱乐的好去处,春秋季结合油菜花风铃节、寒亭西瓜节、安丘甜瓜节、甘泉采茶节等农时活动,嫁接推出夜游菜博会、大型花灯游园会等特色演艺,给群众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潍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田义明说。
采访发现,2300个乡村戏台,6230个文化广场,年均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万余场,“一村一年一场戏”年均演出7000余场次,“四季村晚”、广场舞展演、“大家唱”群众歌咏和周末艺相逢等50个文化活动品牌,已支撑潍坊形成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服务高效、特色鲜明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权文松介绍:“坚持以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公平性、便捷性、实效性,持续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潍坊群众文体生活满意度已连续7年居山东前列。”
2022年以来,“一把吉他弹出10亿元”的故事,让昌乐县鄌郚镇声名鹊起,也让这里“拿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制琴”的8000多名农民,收入连连看涨。
“琴体加工、琴头加工、打光、喷漆、抛光……制造一把吉他,需要经过80多道工艺,我现在平均一个月能做3把琴,每把售价在两万元左右。”秦家河洼村村民秦继铎就是在自家的小院里,凭着过硬的手艺,完成了一笔又一笔的“国际订单”。
镇党委书记张鹏自豪地说:“鄌郚现有乐器生产及配件加工企业80多家,其中22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全链条从业人员8000余人、占全镇总人数的10%,年产各类乐器成品200余万把、乐器配件500余万套,主营业务收入达10亿元。”
民间技艺换回真金白银,在鸢都不是个例。潍坊风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效东,2023年以来在村里通过风筝传习工坊授艺带徒20多人,已带动村民实现营收260多万元。高密市注沟镇曹疃村民间工艺大师禚元兴,组织60多名农民搞柳编生产,年生产80多万件,2023年交易额突破300万元。
吉他、风筝、剪纸、年画……作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潍坊民间艺术与手工艺资源丰厚,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以打造‘山东手造·潍有尚品’品牌为统领,潍坊全力搭建传承、联营、文旅、传播‘四个平台’,将手造融入民众生活、公共文化、文旅产业发展,让美丽乡村因‘手艺’更兴旺,让农民生活因‘造物’更美好。”田义明说。
截至2023年10月份,潍坊发展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超2000家,年产值达200多亿元;风筝、年画、核雕、泥塑、草编等手造产业,成为遍布乡村的新业态,10万多名农民借此实现“家门口就业”。临朐县冶源镇平安峪村村民刘振玉现身说法:“俺在村里跟着非遗传承人刘岳清用高粱秆、梧桐木等做箅子,有水饺箅子、元宝箅子、盖帘、蝈蝈笼等产品,时间自由,工资计件,今年到现在已经挣了3万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