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8版:版名:百姓茶坊 日期:20240106
天寒,南瓜香 东莞长安行 澧水边的桔子 青钱柳 吉林东丰农民画《比翼双飞在田间》 村妇 手心里的宝
  008版:百姓茶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天寒,南瓜香
· 东莞长安行
· 澧水边的桔子
· 青钱柳
· 吉林东丰农民画《比翼双飞在田间》
· 村妇
· 手心里的宝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1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东莞长安行

李伟明

  国内叫长安的地方不少。除了西北那个古老的曾经做了多个王朝都城的长安,当前较有名的,当数南方广东省东莞市的长安镇了。

  长安镇与古都长安还真有一定的渊源。据说,民国三十年(1941年),锦厦乡绅李学斌等人在沙浦头筹建新圩,以其祖先为唐宗室之后且发端于长安而冠名,故名“长安”。

  20年前,曾经在珠三角遛了一圈,去过一次长安镇,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记得那是一个晚上,饭后在该镇霄边村随便走了一下,但见人头攒动,古书所描述的“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的景象简直在这里真实呈现了。那个年代,东莞是打工族的天堂,长安尤其是。这里有很多老乡。他们结伴租住民房,上班忙碌而辛苦,闲暇时出去逛逛便其乐融融。那时的日子就这么简单,现在想起来,已是恍如隔世。

  自从在长安匆匆而过,20年来,在我的印象中,东莞的人就是多,人口密度就是大。事实上也是,东莞虽然是个地级市,但面积仅大约2500平方公里,也就一个县的规模,而常住人口却高达1000多万。在地级市当中,这样的人口密度,在全国不多见。而长安又是东莞的一个重镇,就算是目前,在这约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住人口也有100多万。

  因为高中同窗张刘生的邀请,20年后,我再次来到经济在全国闻名的长安镇。

  张同学在长安办了个五金厂。他是同窗当中第一批南下务工的。遥想31年前,高中毕业后,他从邻乡的山村来到母校石上中学附近,等候过路的班车去广东打工。因为我家住在学校旁边,他还来家里简单吃了午饭。

  南下多年之后,张同学也和许多异乡人一样,从打工者成了小老板,有了自己的事业。最近几年,他数次邀我去走走,这次休假,总算成行。根据导航,很顺利地在复兴路找到了他的工厂。厂子规模不大,几十号工人。厂房大门处单独隔了一个小间,是张同学和其他管理人员的工作室。办公设施简朴,关起门,嘈杂之声倒也小了不少。

  必要的寒暄之后,我还是想看看长安的现状,便坐车出去转转。这里是工业园区,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星罗棋布。东莞的崛起,首先因为制造业,所以有“世界工厂”之称。长安是东莞的重要一分子,如今据说已是东莞经济第一镇了。这里地处珠江口畔,本是大岭山下的沿海沼泽地,建圩的历史不足百年。这些年,长安的发展势头一直强劲,而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和五金模具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年人山人海的景象倒是见不到了。和以前相比,整个东莞人口大为减少,很多人转移到别处去了。长安镇的人口当然也大不如前。当年住得满满的出租房,现在已有不少空置着。这也可以理解。形势总是要变化的,山不转水转,你不变他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繁华如斯,也难免迎来斗转星移的变迁。话说回来,即使人口不转移,现在也不可能像20年前那样在外面人挤人了。自从前些年有了微信,大家下班后窝在住处,一只手机就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打发掉,哪有闲情出去逛了?

  汽车没走多久,进入滨海湾新区。这里毗邻港澳,是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

  新区还在建设中。行至位于伶仃洋交椅湾口的滨海湾大桥,过了桥就是虎门镇的地界了。新区的路灯以玉兰花为造型,桥上便矗立着一株高大的“白玉兰”。玉兰花是东莞市花,看到这些形象,恍如闻到花香。随意行驶,看到新区管委会,停车走进大楼,本来想找同行交流交流,但保安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事先联系让人下来接,是没法上楼的,因为有门禁,他也没办法。当然没有熟人,只好就此作罢。科技的进步方便了管理,但有时也使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不方便。想想若干年前,去哪个地方,都可能在某个单位找到某个陌生人聊一聊。现在,这已近乎天方夜谭。人与人之间,哪怕只隔一道玻璃门,也可能比天涯海角还要远。

  晚饭时间,另一个在这里创业的高中同窗刘洪波也过来了。几十年不见,大家都与青春日渐疏远。人到五旬,生活已不再如年轻时行色匆匆,充满焦虑,我们越来越看重老友之间的交流。这也是人生的规律吧,到了一定的年纪,总是喜欢忆旧,尤其是同龄人之间,更有着能够真正共情的话题。

  席间,忆起诸多往事,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不管是读书还是创业,不管在“体制”内外,一路都经历了不少磨难。读书时,从小学升初中开始,便有一道道不容易迈过的坎。我在乡镇中心小学读书,小学同学升初中的尚且不到一半。初中升高中,更是少得可怜。高中升大学,那是微乎其微。所以,对农村人来说,很难遇到一个从小学读到大学的同学。我们还只能耕读兼顾,放学了就是小农民。想当年,田里的活,延续了千百年的艰辛,一年两季,从种到收,哪个环节都不容易。除了种田,砍柴也是大问题。那时农村人口多,家家户户天天要烧柴,所以越砍越远,劳动效率低下。

  那些没能继续升学的同学,尤其尝够了生活的苦头。他们起先回家专职种田,然后,有了外出务工的机会,但当时是有名的“找工难”,再苦再累的活也得干。张同学说,他刚出来时,洗碗什么的廉价劳动都干过,不然无以生存。

  若干年后,种田机械化,几乎可以不弯腰了;农民不用交赋税,还领补贴了;无论城乡都不用柴火灶了,乡下柴草茂盛无人理睬;读大学只要想去,基本都不是问题;就业只要肯努力,总有岗位在等着你。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但,进步的同时,或许,还得提防衍生另一些问题,比如人的毅力、意志、生存技能如何得到锤炼与检验。为什么现在“玻璃心”之类的年轻人为数不少?成长环境便是其中重要因素。好事坏事没有绝对的界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生活就是这样充满辩证,稍不留意,谁知道将导致什么结果呢?见惯了世事,经历了沧桑,就会知道,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居安思危,方能“长安”。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