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自走式早地移栽机,进行烟叶移栽。
烟农操作覆膜机进行烟苗覆膜作业。
定制自动装烟机,降低劳动强度。
烟区产业综合体内利用闲置育苗大棚开展食用菌生产。
烟区“田间气象站”。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以来,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始终立足三农工作大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先后出台破解“在哪儿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和全面加强基层烟站建设管理等“四个指导意见”,因地制宜加快烟叶生产转型升级,在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开启了陕西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近年来,商洛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坚持烟叶基础地位不动摇,重基层、打基础、固根本、激活力,持续建强烟叶生产“第一车间”,助推烟区高质量发展。
推动党业融合。党建强,则发展强。2023年,商洛从加强烟叶基层建设和基础管理出发,完善优化党组织设置,成立烟站党支部,积极推动基层党建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有力推动党建链紧密嵌入产业链,助推党建与业务同向发力。在商洛烟区每个生产环节,随处可见冲在前、干在先的一线党员身影,他们成为烟农群众的主心骨,让烟叶生产队伍思想更加牢固、工作更富效率。
强化基础管理。突出管理效能发挥,商洛烟区不断完善创新基层基础管理手段,通过量化月度和年终考核指标,积极探索以“优秀烟站”“十佳技术员”评选为抓手,激活基层烟叶生产人员精技术、强技能、优服务、抓落实的内生动力,为烟农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推动烟叶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加强基层建设。近年来,商洛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完成5个烟站改扩建项目,有效改善基层烟站生产服务条件;累计投入补贴资金1.04亿元,实施高标准烟田建设、新能源烤房建设、农机设备购置等各类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896个。积极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创建,坚持问题目标导向,填空白、补弱项,农机实用性明显增强,有效改善了烟区生产条件,加快提升了烟草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设施综合配套能力。
破解发展瓶颈。坚持创新驱动,以金叶科技小院为载体,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建立3个区域性科技示范园,搭建创新平台,先后开展“品种区试”“土壤保育”“液态地膜应用”等科技推广,大力推行宽窄垄、“烟+豆”套种、“烟+粮”轮作,持续扩大绿色防控大农业覆盖面,点燃烟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安康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紧紧围绕烟叶烘烤环节提质挖潜重点,多途径答好“烘烤”难题,助力烟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稳抓“三要点”,答好“备烤题”。围绕绿色生产要求,统筹推进绿色高效植保、有机肥增施和生物制剂使用等技术措施,确保产出优质“生态烟”。狠抓生产环节时限化管理,确保烟苗大小一致、田间群体一致、成熟落黄一致,真正管出均质化“待采烟”。强化精准管理,制定推广“1354”采收操作规范,助力采收优质“易烤烟”。
组建“三团队”,答好用人题。以高级农艺师为“领头羊”,建立“首席专家”指导队,就烟叶采收烘烤重难点问题坐诊把脉,为烘烤一线吃下“定心丸”。优选烘烤人才,建立市、县、站、社(场)“四级烤师”服务队,全程指导专业化烘烤,遍撒成功采烤“安全网”。以村(社)为单位,由电管员、机修师、烟技员等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具备50公里响应2小时内排障能力的“110”应急保障队,开启烘烤援助“直通车”。
释放“三潜能”,答好装备题。围绕烟叶烘烤装备配套,深挖烤能潜力,采取业主筹一点、政府扶一点、企业补一点的方式,推进建设烘烤工场360处,配套烤房2068座,保障“种烤”匹配。深挖性能潜力,加大烤房排查养护,严把烤房选址和建设质量关,积极防范应对各类灾害,确保烤房经久耐用。深挖智能潜力,全面应用自控仪等智能化烘烤设备,实现从“一人一炉”向“一人多炉”的专业化烘烤转型,年节约烘烤成本80余万元。
强化“三管控”,答好减损题。强化烤前管控,认真落实成熟采收要求,全面实施烤前鲜烟素质评估,确保同炉同层烟叶烤后水平一致,积极引进烟叶采收机,定制装烟机、装烟梯,加大烟夹配置,在减工降本的同时,实现烟叶减损提质。强化烤中管控,围绕“黄亮软香”的烘烤目标,制定推广“3335”烘烤操作规范,促进烟叶烘烤提升减损。强化烤后管控,突出防破损、防水超、防虫蛀重点,加大烤后烟回潮和初分保管技术应用,最大程度降损防变。
推进“三对接”,答好服务题。推进机构与机制对接,协助村集体合作社组建烘烤服务队27个,服务班200个、服务组700多个,助推轻简高效采烤。推进工人与工种对接,分类定制作业标准和技能要求,提供“菜单式”服务;开发应用“同心惠民”App,帮助烟农精准对接用工需求。推进烤师与烤房对接,实行“一工场一烤师”,科学制定烘烤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真正让烤师安下心、扑下身服务烟农。
2023年以来,汉中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聚焦“粮烟菌果蔬”多元融合发展,围绕项目化运营思路,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农服公司”的运行模式,打造烟区产业综合体平台,不断拓展烟农增收空间,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
党建引领,高擎“红色旗帜”。汉中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坚持党建引领,与产区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成立“党建产业联盟”,积极整合联盟成员资源服务产业链发展,制定烟叶产业扶持政策20个、召开联席会议38次、撬动各类资金5000余万元,为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汇聚起了共建共享的政企发展合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跑出了烟草加速度。
产业融合,盘活“金色土地”。持续加大土地流转补贴力度,发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平台作用,充分盘活土地资源,积极构建“烟叶+N”的多元融合体系,汉中烟区综合体全面开展了粮烟间套作、轮作倒茬、烟后作物种植,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粮烟经协同发展的现代烟草农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科技赋能,增添“绿色动力”。积极推进冬耕冻垈、绿肥还田、测土施肥、绿色防控、结构优化、清洁烘烤、间套轮作,大力开展适用机械选型配套和“一部手机种好烟”智慧平台搭建,实现了综合体移栽前机械一体化作业率100%、烟叶和非烟产业生产管理全程精准管控,为烟区综合体构建起稳固的绿色生态生产技术体系。
创新驱动,擦亮“彩色名片”。以“合作社+烟农+农业公司”为运行模式,加快各类生产要素聚集,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在汉中,烟农或选择利用闲置育苗大棚和烤房发展设施蔬菜、烘烤食用菌,或选择在间套作、轮作种植大豆、红薯、荞麦、水稻等粮经作物,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各类生产主体实现了从“一季生金”到“四季来财”的转变,勾勒起一幅“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的多彩画卷。
宝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坚持以烟草农业现代化为引领,建设新烟田、应用新农机、融合新农艺、培育新农人,构建“田机艺服”融合发展的机械化生产系统,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使全市烟叶生产走上一条高质高效、助农增收的现代化新道路。
建设新烟田。政企联动共同出台土地流转政策,融合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实施撂荒地整治、土地流转和布局优化,累计整治烟田2690亩,集中流转烟田5510亩,形成宜机化连片烟田2.25万亩、占比71.2%;建成千亩村12个,种植面积1.55万亩、占比49.1%,使“零散地”变成“聚宝盆”,让“铁牛进得去、良田耕出来”。
应用新农机。针对产区多山地台塬的生产实际,宝鸡通过“赛马选型”筛选供应商15家,确定68种机型,累计选购配置各类农机具5751台,使适合地形特点的“普适化”适用农具,和能够原地掉头、爬坡的“便利化”小型农机脱颖而出,试点搭载北斗系统无人驾驶农机和无人机高效植保的智能农机应用,围绕机具打顶抹杈、机械装烟、分级烟叶机械打捆开展探索,以“小机具”对症解决机械推广应用的“大问题”。全市机艺融合示范区内亩均用工17.5个、同比减少4.5个,节约用工成本450元以上。
融合新农艺。紧扣生产实际,通过小改进、小创新,推广符合湿润苗盘的自动装盘播种机;试点研制起垄挖窝一体机;与机械公司合作调整移栽机抛苗、打窝装置,研制数控原地掉头、爬坡功能。反复验证形成了涵盖育苗、深耕、整地起垄、覆膜、移栽、中耕等6个环节的《宜机化烟草农业标准技术规程》,农机农艺融合呈现出“实用、多样、融合、智能”的发展特色。
培育新农人。坚持数字驱动,建设现代烟草农业智慧调度中心,打造“云棚”“云田”数字化平台,建设“田间气象站”,实时、精准、可视化监测“苗情、墒情、病虫情、气象情”,以“数字烟田”赋能生产决策和组织管理。开发“成美慧农”App平台,提供农机、政策、技术等服务,种烟信息一键获取、种烟事项一键办理,以高科技、信息化打造“硬核”新农人。积极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全市服务覆盖面积达到80%以上,有力推动烟叶生产降本增效,烟农轻松种烟。
延安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始终围绕“大国小农”这一基本国情,用一个个巧办法、好做法,助力老区烟农增收致富,推动烟区乡村振兴。
省时省力,轻松种烟。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不仅增加了延安烟农的生产劳动强度,也制约生产效率和烟叶质量的提升。为此延安烟区以“机器换人”推动生产新旧动能转化,持续加快烟叶生产转型升级步伐。“以前栽烟,没有合适农机,起垄覆膜全靠人,费时、费力,我们家就我们老两口,每到移栽时就愁得不得了。现在用机械来干,50多亩的烟田,两台覆膜机一天半就铺完了,我们再也不犯愁了。”省级五好家庭农场主杨保全说起机械化的使用喜上眉梢。2023年延安烟区烟叶移栽投入农机1438台,机械化耕整地率和起垄率均达到100%,机械化覆膜率达到90%以上,累计减工8.72万个,降本1463.84万元;亩均减工4.7个,户均降本2.37万元,切实让烟农感受到机械化生产带来的生产变革和减工增效实惠。
营养更全,品质更优。近年来,延安烟区突出绿色良技、生态良田、安全良质的融合提升,大力推广有机肥增施技术,差异化投入生物菌剂、菌肥和腐熟黄豆,烟叶外观质量、内在品质明显改善。“今年我种了65亩,收入33万元,除了公司补贴的专用肥、生物有机肥、菌剂外,我一亩地还多上了20斤腐熟黄豆、15斤钾肥。肥料上足、上全了,烟叶产量更高,上等烟比例也高了。”张村驿王家庄家庭农场主张财富高兴地说。
示范引领,稳定队伍。延安烟区不断加大烟农职业化培育力度,2023年全市建设家庭农场39户,发展青年烟农184户,涌现出了一大批家庭农场和青年烟农先进典型,成为延安烟区烟叶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示范引领广大烟农不断提升自身生产技术水平和烟叶生产质量,吸引了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烟叶生产队伍,为稳定烟农队伍,持续破解“谁来种烟”注入新的动能。
从小在咸阳市旬邑县底庙镇前村长大的陈云龙,是地道的农村娃,高中毕业后出门闯荡,积累一定经验后于2012年返乡创业,先后从事中药材和山地矮化果园产业。多年来的农业经营经历,让他积累了不少现代农业的管理经验。
初期的创业成功极大地鼓励了陈云龙,在听说种植烤烟收益高、烟草公司扶持力度大、市场稳定后,陈云龙跃跃欲试,他第一时间提出申请,种植烤烟200亩。旬邑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工作人员查看了陈云龙计划种植烟叶的田块,详细了解了种植资金准备、场房、劳动力来源等情况,为他量身制定了烟叶种植和家庭农场的发展规划。
陈云龙发挥年轻人勤奋好学的特长,不懂就问、注意积累,开始了他的烟叶种植事业。起垄施肥覆膜,移栽中耕采烤,每个环节全部亲力亲为,短短一个生产季节,他就学会了烟叶种植各项技术。受聘于陈云龙家庭农场的烤师万步斌说:“这小伙子能吃苦,各环节技术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让我们这些曾经种过烟的老烟农刮目相看,我相信他一定能成功!”
2023年9月,旬邑开秤收购,种了一年烟叶的陈云龙第一时间赶到烟站:“以前从来没见过交烟,我这回一定要第一时间交烟,让烟站检验一下我一年的劳动成果!”随着最后一车烟叶交售完毕,陈云龙一共收入75.4万元,亩产值近4000元,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种烟新星。
近年来,咸阳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坚持把培育规模化家庭农场,作为推动烟叶生产转型升级的解题密钥,充分发挥烟叶产业和区域自然条件优势,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四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吸引带动了一批像陈云龙一样的青年返乡创业,为全省稳定烟农队伍,培育新型种植主体,推动烟草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咸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