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小的冬枣,让他痴迷了三十九年。
三十九年,他从看到第一棵冬枣树开始,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冬枣上面。即使被不理解的农民骂作“三害”,即使倾尽家财几乎靠借钱度日,他都从未退缩。
三十九年,他把沾化冬枣从粗放的露地栽培成功转向了精细化管理的大棚种植、设施栽培,使得冬枣从时令性的鲜果变成了几乎可以全年食用的果品,形成沾化全区种植规模达30万亩、年产值超50亿元的产业。
三十九年,他把沾化冬枣从只是一个县区的地方特产变成了全国19个省种植面积已超200万亩的品种,还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地,实现了从“一颗枣”到“一片枣”、“单一卖枣”到“全身变宝”的转变。
三十九年,在他和合作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沾冬2号”成为国内知名的冬枣品种,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著成《沾化冬枣》一书。
三十九年,他获得“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山东省农村科技大王”“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乡村之星”“山东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特聘实用技术专家”等荣誉称号。
他,就是农民科学家、冬枣产业带头人、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冬枣研究所所长于洪长。
发现——
找到适合生存的土壤
时至年关,寒意渐深。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冬枣研究所内,已经70岁的于洪长每天仍一如既往地和枣农查看大棚内冬枣树况、土壤水分、病虫害和设施运行状态,不时还要向来园区参观的游客介绍在此密集种植的“沾冬2号”冬枣品种的基本情况。
“我的想法,是把沾化冬枣打造成百年产业。”于洪长态度非常坚定。
1984年,全国林业普查发现沾化县(2014年撤县改区)有56棵冬枣树,而该县下洼镇就有30多棵。这年10月,在给下洼镇于家村村民于全义指导食用菌栽培技术时,于洪长偶然发现了一棵挂果的冬枣树。他记得,这棵树叶子还很绿,枣大部分泛青色,仅有点发红,但非常好吃,又甜又脆。随后,他便将树枝嫁接到自家院落里的4棵枣树上,一个月以后,于洪长惊喜地发现嫁接的冬枣树吐出了新芽。
1989年,惠民地区(滨州市前身)科委拨付1万元科研经费,对县内56棵冬枣树进行资源保护,高接换头了896棵冬枣树。1990年,山东省科委拨付3万元科研经费,并立项“沾化冬枣苗木繁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在研究所院内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成规模的冬枣园,经过3年试验,大田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冬枣获得成功。
冬枣树,三分栽,七分管。于洪长曾专门找到时任下洼镇党委书记王永祥、镇长刘星泰汇报冬枣的科研进度并请求给予协助,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1993年春,沾化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全县大面积推广冬枣,实行产业化发展。下洼镇出台了以保护冬枣树为主的制度。“刚种冬枣那几年群众不理解,管护还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树苗稍有不慎就死掉了。镇长刘星泰(1995年起任镇党委书记)、时任镇派出所所长张茂才和我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3个人,镇里出文件政策、派出所落实政策、我负责推广,谁违反政策派出所就处罚谁,当时也得罪了很多老百姓。被人编排了个顺口溜——‘洪长茂才刘星泰,下洼镇三大害’,只要一出门就被指指点点,绰号从1992年背到了1997年,后来冬枣种出名堂了,这个骂名才没人提了,如今我们‘三害’都变成老百姓口中的‘三宝’呢。”于洪长笑着说。
有付出,便有回报。1995年,沾化荣获“中国冬枣之乡”称号;2006年,沾化冬枣被原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2011年,沾化冬枣被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23年,下洼镇冬枣总产量达2.8亿斤,产值突破12亿元,枣农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6万元。
转变——
从粗放经营到产业管理
从2021年起,沾化冬枣有了自己的品牌——“一枣一世界”。包装封面是一颗红黄相间的饱满冬枣,红色好似地球上的陆地板块,黄色好似海洋板块。枣上刻画了一幅完整的世界地图,还漫布着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的露珠。
“‘一枣’寓意了我们生活的地球;‘一世界’既寄托了枣农为之付出的一切,也代表我国冬枣的最优品种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外,希望消费者在品尝到沾化冬枣的甜脆时,能够收获更多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沾化区委副书记陈玉娟说。
放眼全国,200万亩冬枣现已遍布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19个省,除了沾化外,河北黄骅市、陕西大荔县、山西临猗县都是冬枣的主要产区。2003年,下洼镇枣农发现了冬枣的变异品种并进行试种,研究所经过诱变中试,选出了优良品种“沾冬2号”并栽种至今。相比于露地栽培,设施栽培出身的“沾冬2号”品质极佳,就连价格也是原生态冬枣的8至10倍,但从露地栽培转向设施栽培着实花费了于洪长许多心血。
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枣首席专家刘孟军是于洪长长期的合作伙伴。从2012年起,他带领团队和于洪长开展科研合作。在培育“沾冬2号”时,形成了它二倍体和四倍体的混合。“目前我们在做的是把混倍体纯化,从中选取一些新的芽变的优异品种,同时把冬枣和团队培育的四倍体进行杂交,得到了综合性状、品质更好的三倍体,现在早熟、中熟、晚熟品种都有,成熟期更多样化。”刘孟军说。
于洪长认为,冬枣产业的成功,自己的努力是有限的,关键是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沾化区委书记袁志勇介绍,从2021年开始,沾化区加快推动沾化冬枣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的全方位支持,大力组织实施冬枣产业“双增双提”(以增加“沾冬2号”面积、增加设施栽培面积为重点,以提高枣农收入、提高产业效益为目标)工程,依托沾化冬枣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帮助解决土壤板结防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巧、大棚温湿度调控周期等“卡脖子”问题。
“目前,‘双增双提’项目撬动资金六七亿元,计划到2025年发展15万亩设施大棚。”沾化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景龙告诉记者。
破题——
拓展可以预知的前景
如今,沾化冬枣在全国多地生根发芽,实现了从“一颗枣”到“一片枣”、“单一卖枣”到“全身变宝”的转变。沾化区区长赵东告诉记者,除了按果售卖,还开发衍生出冬枣花蜜、冬枣原浆酒、冬枣芽茶、冬枣糕、枣木雕刻、枣木盆景等10余种创新产品。搭建起旅游采摘、儿童娱乐、网红直播、休闲垂钓和美食餐饮“五位一体”的全域旅游格局。同时,依托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承办了包括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内的重大节会系列活动,拉动沾化一二三产提质增效。
相比枣类“霸主”——红枣,冬枣潜力还有待发掘。截至目前,全国红枣种植面积达到2300万亩,按照盛果期亩产1500公斤计算,总产量可达345亿公斤,占世界枣树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8%以上。而冬枣的几个主产区——陕西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总产量50万吨,年产值突破65亿元;山西临猗县冬枣种植面积达18万亩,总产值突破21亿元;河北黄骅市冬枣种植面积达11万亩,产量超过16万吨,年产值突破10亿元。冬枣只有去年6月由几个主产区组建的中国优质冬枣产地联盟,在产业体量、研究规模和种植区域、面积上都和红枣存在差距。
对此,刘孟军建议,可以在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中建一些冬枣的分支机构,设立由科研人员、地方企业组织的联盟,针对冬枣进行研究和合作。冬枣是我国最大的鲜生品种,也可以将冬枣研究与其他枣类联合并互相借鉴。“像枣这样原产于中国的品种在国际上很少,把冬枣继续做大做强到国际范围,可以加快我国农产品出口,扩大市场、增加效益。”
谈到未来,于洪长说:“将继续开发无核冬枣,根据土壤性质培育富硒冬枣,做出更多的功能型产品;为开拓国外市场,还计划在澳大利亚建设一个科研基地,目前在准备各项手续,同时立足产业实际,搞好相关的试验示范、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冬枣产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