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光、打磨、錾刻……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昌族户撒刀“双面走铜”工艺的必经的几个工序。看似简单的步骤,在阿昌族户撒刀的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熟练掌握它的人却寥寥无几。许喃元就是其中之一,她说:“錾刻难,配制用于錾刻的铜水更难。”但这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营销中资金短缺的问题。
许喃元是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的县级传承人,生于户撒刀世家。父亲去世后,她就接过了户撒刀锻制技艺传承的担子,许喃元一直在思考,如何既能将这一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又能让“非遗”活起来。
以前,靠着当地的节气庆典、定期集市,户撒刀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销量。后来,受到疫情的影响,户撒刀的销量下降。许喃元告诉记者:“当时就想尝试用直播的方式进行销售。若是能干成,还能把户撒刀宣传出去。”
想法不错,但真正干起来却有不少难题,采购制刀原料、布置直播间、购买直播设备……一盘算下来,需要投入的钱还真不少。就在许喃元犯愁的时候,她想到了父亲那会儿就常打交道的农业银行。很快,10万元信用贷款就到账了,许喃元高兴得像个孩子。
近几年,许喃元直播做得有声有色,户撒刀也开始销售到了全国各地。“技艺要传承下去,‘非遗’要活起来,必须要把户撒刀的产业做起来。”许喃元说,在农行的支持下,户撒刀产业又重现生机。
农行陇川县支行副行长张天瑞介绍说:“这几年,农行已累计为陇川户撒乡户撒刀制作加工户发放贷款40余笔,累计用信金额720余万元。虽然资金量不大,但对户撒刀产业的发展却发挥着支撑作用。”
从一把户撒刀到德昂族酸茶,从一颗马铃薯到一粒小坚果,多年来,农行德宏分行坚守初心,默默耕耘着这里最有特色,也最能带动农民增收的乡村特色产业。农行的贷款资金到哪里,哪里的乡村特色产业便会闪耀出最亮的光。
在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田间的冬季马铃薯秧苗一片青绿。自20多年前马铃薯在盈江县冬种成功以来,如今已发展到了20多万亩,种植面积占该县冬种作物的40%以上,农业产值占冬农开发产值的60%以上。
盈江县旧城片区马铃薯协会会长邵维荣他告诉记者,盈江冬季马铃薯产业发展能有今天的成就,有县委县政府将冬马铃薯打造成盈江优势“盈品”的决心,也有众多马铃薯种植户的心血,更离不开当地农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除了协会会长,邵维荣还是当地的马铃薯种植大户、致富带头人。冬马铃薯产业这些年带给当地群众的改变,他全都看在眼里。靠着种植冬马铃薯,这里的群众盖起了“马铃薯房”,开上了“马铃薯车”,讨上了“马铃薯媳妇”,日子越过越好。
在德宏州,乡村特色产业与农行“惠农e贷”碰撞出的故事还有很多。仔细聆听这些故事,不难发现,一笔笔惠农贷款就像一股股甘冽清泉,在浸润乡村特色产业时,让万千农民也品尝到了滋滋甘甜。
德宏州芒市生态茶叶有限公司是农行20多年的老客户,授信额度从最初的200万元提升至现在的3000万元。“20多年来,农行与我们能保持良好的合作,不仅仅是我们的实力与业绩,还有我们对当地茶农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这几年,公司每年用于收购茶农鲜叶的资金都在1800万元左右。”公司负责人李同顺说。
在农行金融支持下,今年,李同顺又新建了一处年产7000吨茶叶的精加工厂。投产后,可带动当地茶农1万余户,新增就业120余人。农行芒市支行华丰分理处副主任彭伟说:“这个项目我们支行支持了35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能实现如此带动效应,很值。”
企业能带动,农民干劲足。在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赵腊退和李成明都是这样敢拼、敢干的德昂族小伙儿。他们主动学习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带动村民一起种茶、制茶,尝试开民宿、办农家乐,把村子搞得红红火火,把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李成明说:“现在的成功离不开农行的7万元贷款,这是我的种茶、收鲜叶、买包装的启动资金。村里,我家做的酸茶最多,需要用掉1吨的鲜叶。酸茶产品每公斤可以卖到200元。”
在赵腊退和李成明的带动下,出冬瓜村从事酸茶制作的农户已发展到20多户。
近年来,德宏州乡村特色产业,在当地农行绵绵金融之力中,前行的步伐愈加矫健。农行德宏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黄正礼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农行义不容辞。2023年,农行德宏分行向全州农户发放贷款超40亿元,投放乡村产业贷款近2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