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6版:版名:农田建设 日期:20231209
1200余万亩耕地实现“黑色越冬” 助农“鲟”出致富路 “金融活水”润泽“红色沃土” 信贷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为中药材产业开出“金融良方” 树样板 建体系 为全面铺开蹚路 守护良田 谷丰仓满
  006版:农田建设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1200余万亩耕地实现“黑色越冬”
· 助农“鲟”出致富路
· “金融活水”润泽“红色沃土”
· 信贷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 为中药材产业开出“金融良方”
· 树样板 建体系 为全面铺开蹚路
· 守护良田 谷丰仓满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2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全国土壤三普试点工作收官——

树样板 建体系 为全面铺开蹚路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清新

  “招远市结合土壤类型划分和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了在棕壤区扩大苹果种植,在砂质壤土区、砂质黏壤土区扩大花生种植的方案,因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结合土壤磷富钾足的现状,确定了‘降氮促磷稳钾’的施肥方针;结合土壤耕层养分分布数据,精准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谈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简称土壤三普)试点工作,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招远市副市长李杰告诉记者,招远市已将最新的土壤三普试点成果应用在当地耕地质量提升、科学指导施肥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等实践中。

  粮以土为本,摸清土壤质量家底,才能筑牢粮食生产根基。今年是土壤三普全面铺开的一年,试点工作圆满收官。

  近日,记者从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全国土壤普查办)获悉,截至11月20日,全国88个试点县全部完成成果验收,共形成县级成果87份,其中广东省高州市与广东农垦共同形成县级成果。

  土壤三普试点启动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样板,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组织、技术、保障、质控体系,为土壤三普全面铺开和最终成果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组织工作有力,资金保障到位提动能

  自土壤三普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全国各地上下联动,精准谋划,统筹推进。全国土壤普查办制定《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方案》,负责全国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调度指导;地方各级土壤普查办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实施,“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鼓励基层农技推广系统人员深度参与样点校核、外业调查、质量控制、成果汇总及应用,统筹协调土壤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科研教育及技术推广等单位、社会第三方机构等共同推进土壤普查工作。

  招远市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组建招远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创新参与方式,招募专技人员组成技术团队。在国家200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省级筹集200万元专项资金,招远市统筹县级资金328万元,为普查工作夯实经费基础。创建一体谋划、二级质控、三级联动、四化操作、五类培训的“12345”外业调查采样工作模式,抢抓窗口期,实现外业调查采样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上高县副县长汪晓艳表示,上高县通过整体谋划,加强土壤普查组织保障,统筹工作专项经费636万元。从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等单位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专班,集中办公,高效运转。紧盯工作目标和时间节点,实行挂图作战,确保试点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平罗县委副书记黄勤如介绍,平罗县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落实机制,为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在去年新冠疫情期间,开设绿色通道,调动疫情防控专业车辆,保证外业采样进度。

  组织工作有力,资金保障到位,为土壤三普试点提供了强大动能。

  

  技术路线合理,专业力量支撑是关键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简称土壤二普)耗时十余年,最终形成普查成果。如今40多年过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土壤类型、性状、使用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在短短4年时间查清全国110亿亩土壤家底,如何保证土壤三普样点布设、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测试化验、成果形成等各个环节的科学、合理、准确,强大的专业技术支撑显得尤为重要。

  “土壤三普全过程、全环节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全国土壤普查办平台工作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吴文斌表示,全国按照统一工作平台、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工作底图、统一规划布设采样点位、统一筛选测试分析专业机构、统一过程质控的“六统一”技术路线,构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实现普查工作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充分利用3S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移动互联、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构建“数字+土壤”的普查新技术,提升了土壤三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外业调查采样是土壤三普中基础又至关重要的一环。”全国土壤普查办外业工作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玉国强调,调查信息的准确性、土壤采集的代表性和规范性,直接影响整个土壤三普工作质量。

  外业采样是基础,而包含样品制备、保存、流转、典型指标测试等全流程的内业测试化验,其质量控制非常关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内业技术组组长、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总农艺师马常宝指出,内业测试化验会产生大量核心数据,是普查成果汇总和应用的重要依托,内业测试化验的结果对土壤资源家底摸得清不清、土壤问题找得准不准、评价成果好不好等起到关键作用。

  在土壤三普试点工作中,各试点县按照全国土壤普查办的要求,遵循普查全面性、科学性原则,以土壤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及手段为支撑,衔接已有成果,借鉴以往经验做法,强化“六统一”技术路线。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工作平台电子围栏锁定调查采样点位,提高了采样点位的代表性;通过培训考核遴选出真正具备外业调查采样能力的技术领队,组建土壤三普高质量实施的专业队伍。目前全国已培训不少于17万人次采样人员,组建了超1.5万支外业采样队。

  “今年3月以来,招远市针对土壤三普试点召开了12次三普成果研讨论证会,反复进行修改完善。6月1日,完成县级验收;6月11日,通过省级验收及国家抽验。”李杰表示,招远市精准筛选技术支撑单位,纵横向整合技术力量充分利用中标单位的地理信息技术优势,依托当地科研院校的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地缘优势,叠加土壤二普老专家的经验优势,省、市、县农技推广团队的实践优势,融合提升形成高质量的土壤三普成果。精准校验成果资料,组织农学和土壤学专家对成果契合度和专业性进行反复校验。

  上高县成立了土壤专家教授任组长的土壤三普技术组,邀请土壤二普老专家、土壤学专家做现场指导,从土壤普查检测实验室名录中,结合实际,遴选3家作为检测实验室,有序推进内业测试化验。

  

  成果实用化,赋能农业产业发展

  在试点中,各试点县系统谋划、加强前端设计,根据本地实际,将普查成果运用的目标、要求贯穿普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依据本地土壤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实际,摸清区域农业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特色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打造出能落地、服务生产的成果。

  上高县充分利用土壤三普中形成的土壤酸化报告成果,结合土壤酸化成因、特点,制定出土壤酸化治理思路和措施;充分挖掘富硒土壤优势,加快打造富硒特色产业;通过调查土壤立地条件和养分状况,为上高紫皮大蒜繁育提供有力支撑。

  招远市在土壤三普规定理论成果完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建设土壤科普馆,建设三普成果管理应用系统、外业调查采样流程图,并将理论成果应用到耕地质量提升、科学指导施肥、优化产业结构等实践中。

  平罗县依据土壤三普中查清的耕地土壤面积增大、盐碱化程度减轻的趋势,兼顾盐碱地生态治理和利用,分区域提出改良利用措施;针对现有未开垦盐碱荒(草)地,提出了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管理措施。

  一年多的试点圆满收官,各地探索出的组织、技术、保障、质控路径,为接下来土壤三普的全面铺开和最终的成果验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样板。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