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壤普查办调研组查看土壤剖面标本。
全国土壤普查办调研组查看土壤普查资料归档。
海南三普办组织开展外业培训。
海南三普办组织开展土壤采样培训。
工作人员进行土壤采样样品处理。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农业基础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托。土情连着农情、国情、民情。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对农用地土壤的一次全面体检,是新阶段开展的一项重要国情国力调查。
自2022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启动至今,海南省农业农村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土壤普查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遵循全面性、科学性、专业性的原则,衔接已有成果,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要求,全面查清全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海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土壤普查是对全国土壤质量状况的一次全面体检,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把土壤三普作为摸清全省耕地资源状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契机,切实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坚持好运用好系统观念,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强化技术支撑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有效成果。
土壤三普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需要全链条系统谋划、综合施策,需要抓实抓细各环节,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落地落实各项工作。
为加强组织领导,海南专门成立了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全省一盘棋,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高质量推进土壤三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专家工作组、技术咨询组,负责普查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和技术支撑。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强技术指导、信息共享、质量控制、经费物资保障等工作。同时,明确海南各市县政府是本市县土壤普查工作的责任主体,并成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面负责本市县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据了解,海南土壤三普对象为全省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如盐碱地等。普查内容为土壤性状、类型、立地条件、利用状况等。其中,性状普查包括野外土壤表层样品采集、理化和生物性状指标分析化验等;类型普查包括对主要土壤类型的剖面挖掘观测、采样化验等;立地条件普查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利用状况普查包括基础设施条件、植被类型等。
按计划,2024年12月前,海南土壤三普工作要完成普查成果整理、数据审核,汇总形成土壤三普基本数据,并建立土壤普查数据库和样品库,形成全省耕地质量报告和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比国家计划时间提前一年完成普查工作。期间将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先进科技手段为支撑,统筹现有工作平台、系统等资源,建立“六个统一”,实现三普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
为了做好宣传发动,海南各市县通过村头大喇叭、宣传车、制作宣传版面、微信推送等方式,深入村庄,深入网格,大力宣传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措施,让群众知道土壤普查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
一年多以来,海南按照“六结合”“六统一”技术路线(实现摸清土壤质量与完善土壤类型、性状普查与利用调查、外业观测与内业化验、表层采样与剖面采集、摸清障碍因素与提出改良培肥措施、政府保障与专业支撑六方面结合;统一技术规程、工作平台、工作底图、规划布设采样点位、筛选测试分析专业机构标准、全过程质量控制六方面工作),已自上而下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技术体系、保障体系和质控体系。
目前,全省土壤三普工作已全面铺开,并按照计划有序实施,已完成各类工作方案印发、样点校核、技术培训等工作,18个市县的外业调查采样队伍和全流程分片指导技术团队都已深入开展工作,已完成任务进度达70%。同时,海南确定了3家样品制备实验室和7家内业检测化验机构,并倒排工期推进采样、制备、流转、检测、数据库建设和成果集成等工作。
外业调查与采样是土壤普查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今年工作的重点,是决定土壤普查成果质量的生命线,海南在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通力协作,从外业队伍组建、人员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三大方面,建立起了科学有效切实可用的外业工作组织和质量保障体系。截至今年12月1日,海南土壤三普外业调查与采样工作已完成13974个点位。同时,制备实验室密切与各市县交流与沟通,陆续接收样品,实现“边采样边制备边检测”的工作形式,推动全省土壤三普工作有序开展。
为了确保工作质量,海南全面开展各环节专业技术培训,严格落实持证上岗。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今年先后组织了9期外业调查采样、全程质量控制、内业检测等专业技术培训,共48家单位1000多人次参加培训考核,累计培训合格持证人员679人。培训班旨在提高各地对土壤三普工作重要性、复杂性、专业性的认识,有效推动各地行政与技术体系的融合,进一步强化试点成果编制进度与质量要求,增强外业队伍专业导向和作业能力。
在质量控制方面,海南省级质控以南京农业大学技术人员为核心,组织技术队伍赴全省各市县开展现场检查、数据审核和技术指导,确保县级资料100%审核。同时,明确省级质控量样点数占全省采样点总量的8‰,超过国家规定的5‰质控量。
以剖面土壤采样为例,海南严格按照深1.2米、宽1.2米、长2米的规格开发标准剖面,随后进行土壤发生层次划分、土壤剖面形态观察和记载、剖面土壤样品采集等工作程序。参与部分市县土壤采样工作的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所长张文介绍,剖面土壤采样可以观察土壤从表层到1.2米深度的土壤发育情况,包括土壤的耕作层、犁底层、母质层、松紧度、发育程度等情况,能够为下一步的土壤改良、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澄迈县是海南土壤三普的试点县,目前各项工作已顺利完成,初步形成了全县土壤普查数据专题分析、土壤类型图编制、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地理标志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和澄迈县橡胶园地力评价等多项今后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成果。
如何发挥土壤三普工作对地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是农业从业人员关心的主要核心点之一,也是科研单位后续重点分析的环节之一。以澄迈县地理标志农产品桥头地瓜为例,种植面积约3.4万亩,主要集中在桥头镇。通过对土壤三普的数据分析,发现桥头地瓜种植区土壤保肥能力较弱,pH值为5.43,属于弱酸性土壤;有机质为20.61g/kg,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有效磷含量96.03mg/kg,属于极丰富水平;速效钾含量161.10mg/kg,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有效硼含量0.32mg/kg,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有了这些精准的数据支撑,负责该县土壤三普工作的海南省农业科学院针对性提出了桥头地瓜种植要合理施用氮钾肥料,适当减少磷肥施用,增施钙、镁、硼和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建议。
张文介绍,海南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养分淋失多,酸性土壤肥力较低,多种养分缺乏。澄迈县土壤类型主要为砖红壤,突出特点为“酸”和“瘦”。农民不合理的施肥措施、方法,不仅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还对土壤胶体造成了破坏,弱化了土壤缓冲能力,加快了盐基离子淋失,使得农田土壤酸化和营养元素失衡。同时,酸性土壤对磷酸根、钼酸根和硼酸根吸附能力强,导致酸性土壤中磷、钼和硼的有效性较低。为此,他们建议澄迈县要持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结构,避免使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降低化肥施用量,结合秸秆还田和冬季绿肥等方法增加土壤有机质。
基于澄迈试点县的土壤三普成果,澄迈县计划一是建立数字农田管理。以试点工作为契机,准确掌握了全县土壤质量“大数据”,完善了县级农田建设数据资源管理系统。二是推动种植业布局优化。结合试点土壤普查成果,开展澄迈县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在“大食物观”视角下实施耕地与园地、林地、草地等资源要素的“进出平衡”,坚守耕地红线。普查还摸清了土壤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分布规律,为种植业的合理布局种植提供科学有效的基础依据,对优化澄迈县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对于落实“藏粮于地”战略起到基础性作用。三是推动耕地质量提升。根据试点普查成果分析,发现澄迈县耕地障碍因素主要有酸化、贫瘠、沙化和侵蚀4种类型,其中酸化和贫瘠最为突出,为今后在澄迈县的耕地质量提升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试点县初步形成了由土壤类型图、土壤酸化分布图、‘土特产’品生产区域分布图、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图、耕地质量等级图组成的数字化图件成果等,并开始着手数据及数据库成果的形成与汇交,以及土壤志的编撰工作。”张文称,通过在澄迈县的土壤三普试点,海南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技术、保障、质控四大体系。
下一步,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将加快推进土壤三普数据同步和规范管理,推动全省土壤数据库和土壤样品库的构建,结合实际完善规划设计,使海南土壤样品库建设充分体现地方特色,较好反映海南土壤特点,高质量完成土壤样品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