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6版:版名:渔业渔政 日期:20231130
图片新闻 “绣花”功夫促使群众关心问题得解决 多措并举推进群众矛盾纠纷化解 “五个振兴”绘就乡村发展新篇章 真情实意“解民忧” 提质增效“暖民心” “红色引擎”激发国有企业新动能 我国捕捞业走上智慧化发展之路 促进全民消费 重构产销平衡 生态养殖让牛蛙更“牛” “京东京造”实现“恒湖小龙虾”优质优价
  006版:渔业渔政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图片新闻
· “绣花”功夫促使群众关心问题得解决
· 多措并举推进群众矛盾纠纷化解
· “五个振兴”绘就乡村发展新篇章
· 真情实意“解民忧” 提质增效“暖民心”
· “红色引擎”激发国有企业新动能
· 我国捕捞业走上智慧化发展之路
· 促进全民消费 重构产销平衡
· 生态养殖让牛蛙更“牛”
· “京东京造”实现“恒湖小龙虾”优质优价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生态养殖让牛蛙更“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周阳

  “2022年全国牛蛙养殖产量约70万吨,产业链总产值达800亿元。”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张春晓在近日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水产品大会“牛蛙产业研讨会”上做主旨发言时介绍,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引进牛蛙以来,牛蛙养殖数量飞速增长,产业发展迅猛。与会专家预判,2023年养殖产量有望突破100万吨,产业链总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

  原产于北美洲的牛蛙因其个体大、食用价值高、养殖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口感鲜美滑嫩等特点,如今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养殖蛙类,其养殖产量占蛙类养殖量的88%以上。张春晓指出,谈及牛蛙产业,公众更多聚焦于能不能养的问题,而对其绿色养殖则关注较少。尽管牛蛙是一种节水节能的养殖动物,但部分养殖企业药物使用不规范、养殖尾水排放不达标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牛蛙的健康养殖。因此,改变传统养殖模式是牛蛙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当前,我国首个专门为牛蛙制定的国家行业标准《牛蛙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已正式实施,牛蛙行业有了具体的技术指标,为养殖户生产、改善牛蛙行业的无序现状提供了政策指导,助力建立起符合现代经营理念和科技水平的标准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牛蛙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在实践方面,科研院校与养殖企业都正在进行有益探索,以求推动行业绿色健康发展。

  集美大学正在探索水稻牛蛙综合种养模式,据评估,水稻牛蛙综合种养水稻产量亩均超过500公斤,目前该模式已入选2023年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

  厦门咏蛙集团董事长朱向荣表示,他们探索了工厂化养殖模式,设立了循环水养殖区,采用集约化养殖、集中水处理,这种方式能够达到单位面积产量高、节水、节地的效果。朱向荣说:“我们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团队和实验室,在牛蛙未生病或者即将发病的阶段检测病菌、做药敏实验,通过专业的方法培养健康的牛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表示,未来,牛蛙养殖可以从“小棚养虾”模式中寻求借鉴,做到牛蛙饲养小单元化,以达到相互隔离的效果,从而减少病害传播。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