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肉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试点。
图为肉羊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试点。
图为内蒙古五原县小麦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图为内蒙古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大豆示范基地。
内蒙古,拥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沙漠、大冰雪、大山脉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具有“水是清洁的、土是干净的”生态环境优势,处于北纬43°左右独特的黄金种养带,孕育了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的农畜产品。近年来,自治区按照中央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定位、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和打造绿色有机品牌的要求,不断培育壮大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供给,助力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标准先行,内蒙古始终把标准化生产放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位置,今年以来,围绕农牧业重点领域制修订地方标准238项,现行有效的农牧业标准已达到1939项,全区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达到74.3%,养殖综合规模化率达到74%,农牧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
2020年起,连续三年实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示范应用项目》,开展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研究、示范、推广工作,实施项目的企业达到41家,示范面积达到134.6万亩。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兴安盟扎赉特旗、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三个旗县先后成功申报全国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整建制推进试点县。通过项目实施发布了《开鲁红干椒全程质量技术规范》等4项对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规范,推动提高单品标准化生产水平。推动10家企业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面积6.3万亩。
“大发公面粉有限公司参与了2020年-2022年杭锦后旗(小麦)全程质量控制应用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实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生产管理模式。基地统一种植的小麦,在蛋白质、膳食纤维、磷、钾、钙等营养含量上,比普通小麦多2%-10%。大发公的每斤小麦收购价格比市场价格高2毛左右,让农户的收入得到提高。农民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后,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大发公也有了更好的小麦原料,面粉品质也有了更好的保证。”杭锦后旗大发公面粉有限公司熊东亮总经理介绍。
“呼和浩特市既是乳都,也是裸燕麦优势产区,为提升乳业、燕麦产业的质量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呼和浩特市农牧局积极培育标准化基础好、技术引领性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重点围绕梳理构建产地环境、种植技术、生产加工到销售全链条的标准体系,贯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持续深化探索先进的产加销一体化现代农牧业标准化模式,用标准化推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今年已推动内蒙古伊利集团、蒙牛集团、内蒙古燕谷坊生态农业科技集团顺利入围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副局长李迎春介绍。
“自成立之日起,龙鼎农业一直致力于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在种植技术、生物农业、数字农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选种、育秧、种植、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立了全产业链可追溯平台,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问题,实现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兴安盟龙鼎(内蒙古)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龙凤总经理介绍。
“作为国家首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单位,龙鼎农业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提高生产水平和收益,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1年以来,内蒙古农牧厅围绕优势特色产品,积极开展国家和自治区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和示范基地创建有关工作,推动牛肉、玉米列入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产品。将生鲜乳、肉羊等11个单品列为自治区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产品。已构建生鲜乳、稻谷、葡萄、螺旋藻、骆驼标准体系5个。今年,按照先创建、后认定、再推广的方式,推动伊利、蒙牛、燕谷坊、龙鼎、北平纺织5个企业列入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示范基地名单。择优将内蒙古荷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扎赉特旗蒙源粮食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沙漠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列入自治区示范基地创建名单。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农牧厅将构建10个左右农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及标准综合体,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基地10个,自治区级示范基地20个,加快健全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不断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着力打造标准化引领农畜产品效益竞争力提升的发展典型和两个‘三品一标’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内蒙古农牧厅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率先在全国开展畜牧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试点,让牛羊肉成为内蒙古更耀眼的明星产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敕勒歌》形象的描绘出内蒙古水草丰美、遍地牛羊的情景。13亿亩绿色无污染天然草原,近3000万吨可食牧草产量;1800万亩的人工饲草种植面积,近2000万吨人工饲草产量和近300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量,为开展畜牧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试点提供了充足、绿色、可靠的饲草料。658.9万头肉牛存栏、6124.1万只肉羊存栏,为开展基地试点保障了稳定的产量基础。
精心布局,着力打造绿色食品典范。锡林郭勒盟拥有天然草原1.4亿亩,肉羊存栏584.3万只,每年出栏665.1万只,产量11万吨,是草原畜牧业的典型代表。通辽市玉米种植面积1821万亩,肉牛存栏237.2万头,每年出栏105万头,产量17.8万吨,是放牧舍饲结合的典型代表,经过多方调研了解,两地在开展肉牛肉羊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试点上具备绝佳条件。2021年,内蒙古农牧厅在牧区锡林郭勒盟启动1500万亩牧草、50万只肉羊,在农牧结合区通辽市启动创建500万亩玉米、50万头肉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试点,印发试点方案,研究制修订相关标准,起草基地试点管理办法,多措并举打造绿色种植养殖、质量安全全程管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牛羊肉分等分级销售为一体的牛羊肉绿色食品典范。
开展环境监测,确保产地环境满足绿色食品发展要求。好环境要用数据来说话,2022年,内蒙古农牧厅对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参与试点的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科尔沁区、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奈曼旗、开鲁县10个旗县开展环境检测。共检测643个点位778批次土壤和水分样品,重点对镉、汞、铅、砷等重金属、有机质、有效磷、pH值、土壤污染物等指标项进行监测。经具有绿色食品检验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基地试点旗县区农药残留、重金属、pH值等各项检测中,均未发现异常,完全符合NY/T391-2021《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的相关要求。其土壤,水体呈弱碱性,清洁度高,完全适宜发展绿色食品。
推动基地与企业对接,为对接企业提供充足的绿色食品原料。开展基地试点,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推动基地与绿色食品企业对接,在确保绿色种植、质量全程管控的条件下,推动试点基地为生产企业提供优质的、充足的绿色食品原料。今年,内蒙古农牧厅通过宣传培训、资金支持,鼓励引导47个牛羊肉生产加工企业与基地开展对接。目前,已推动17个羊肉、7个牛肉、14个玉米生产加工企业完成绿色食品认证,认证产品95个,认证产量为4.24万吨,实现生产加工的绿色食品牛羊肉和玉米原料100%来源于试点基地。
开展品质检测,彰显基地原料是绿色的,更是优质的。2022年起,内蒙古农牧厅围绕营养物质、风味物质、鲜香物质对基地试点牛羊肉开展品质评价,着力为推动牛羊肉分等分级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已检测羊肉352批次,牛肉200批次。
检测初步发现,锡林郭勒盟基地试点的苏尼特羊肉、乌珠穆沁羊肉的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都具有显著优势。比如,羊肉中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优于参考值;钙、铁、锌含量高于参考值;胆固醇含量低于参考值,但富含肌苷酸,达1.363mg/g与左旋肉碱,达2.22mg/g;平均风味物质总数平均值为52.75个,平均风味物质总量为69.178μg/100g,其中,醇类、萜烯类及醛类含量较高。通过人工嗅闻试验(GCO),发现苏尼特羊及乌珠穆沁羊肉具有13种可识别气味,果香味、坚果味、大米味及洋葱味较强。可以说是闻着香、味道美、营养高的羊肉“课代表”,特别是含量较高的左旋肉碱,能够满足年轻群体对低脂肪肉类的消费需求。
同样,通辽市基地试点科尔沁牛肉中的丁酸甲酯和辛酸甲酯含量高,分别是普通牛肉的2.11倍,是进口牛肉的1.31倍,这让科尔沁牛肉闻起来有股奶香,吃起来鲜味浓厚。而且,科尔沁牛肉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进口和普通牛肉,苦味肽却只有普通牛肉的1/4,这就构成了科尔沁牛鲜香美味的物质基础。同时,科尔沁牛蛋白质比例均显著高于进口组和普通组,必须氨基酸含量高于FAO/WHO推荐量,且脂肪比例更低,既能够满足舌尖鲜香美味,更能够满足年轻消费者群体低脂高蛋白的营养健康需求。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基地发挥带动农牧民致富增收的作用。带动农牧民增收是开展畜牧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试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以来,在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农牧部门的推动下,已推动28个牛羊肉和玉米生产企业与13个合作社,5525个基地试点农牧户签订了对接协议,构建起初步利益联结框架,为下一步实现产品溢价的前提下,推动提高基地试点肉牛肉羊收购价,带动农牧民增收打好基础。
“近期,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基地管理办法。同时,本着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原则,组织专家对基地应当执行的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梳理,全力推进基地试点各项工作。2024年,我们要把基地试点范围内的牛羊肉品质指标数据梳理出来,形成基地试点牛羊肉特有指标体系,以此推动和基地试点对接的企业依据指标数据对牛羊肉开展分等分级,推动我区最好的牛羊肉卖出最好的价钱。”内蒙古农牧厅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提高绿色食品供给能力
内蒙古耕地面积1.73亿亩,是玉米、大豆主产区,是马铃薯、小麦优势产区。从东到西,形成了以呼伦贝尔油菜籽、扎赉特大米、赤峰小米、开鲁红干椒、武川莜麦、乌兰察布马铃薯、河套向日葵、乌海葡萄等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区,在规模上,完全满足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需求;在产品类别上,为创建多元化的生产基地打下基础。
近年来,内蒙古农牧厅依托主产产品、优势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围绕组织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和环保体系、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体系七大体系,着力推动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不断扩大创建面积,截止到目前,累计创建基地45处,面积达1711.4万亩,排名全国第七位。
兴安盟依托优势特色产业玉米、水稻、花生、大豆、绿豆等11个产品,在全盟范围内广泛开展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创建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资金支持。截止目前,共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740万亩,位居全区第一。
“我们非常重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特别是通过基地创建,能够为农垦系统水稻种植户带来品牌效应和经济增长点,这让我们有了更高的创建积极性。去年,基地的作物每斤平均溢价0.1元左右,带动4个农牧场100余户职工群众增收700余万元,增收效益明显。今年,我们新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水稻生产基地7.6万亩,通过认证后,原料基地总面积将达到120亩。”兴安盟农垦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英国介绍。
“呼伦贝尔市充分依托当地农牧业生产优势,经过多年的接续发展,在扎兰屯市、阿荣旗、牙克石市及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垦区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个,占全区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认定面积达到523.36万亩,约占呼伦贝尔市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基地能够为18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提供原料15种,带动基地20.49万户农户,年均增收约2亿元。”呼伦贝尔市农牧局副局长佟春玲介绍。
加快培育认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让认证为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赋能
内蒙古是全国第二批启动绿色食品工作的省份之一,自1993年至今已走过30年历程,绿色食品事业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区认证的绿色食品企业达到723家、产品总数达到2078个、总产量达到481.55万吨,在全国排名第九位。
“早在2016年,赤峰市就在自治区范围内率先出台赤峰市农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奖励办法,由市旗两级财政出资给予绿色食品认证奖励,单项产品奖励资金4万元。奖补政策发布实施以来,全市认证的绿色食品达到517个产品,较2016年增长5.3倍。认证种类从单一杂粮产品扩展到种植业、养殖业初加工及深加工产品,带动绿色食品产品得到明显溢价。今年,为进一步加快全市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发展,推进‘绿色赤峰’建设,市委市政府对原奖励办法进行修订,出台赤峰市优质农畜产品认证(登记)奖补办法,对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的奖补资金由每年200万元提高至500万元。同时首次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质农品、良好农业规范等纳入奖补范围。”赤峰市农牧局副局长王金环介绍。
林西县恒丰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经营小米为主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认证的绿色食品达199个。以绿色食品为依托,建立近100万亩的绿色种植基地,每年能够生产加工绿色小米、绿豆、荞麦等杂粮30余万吨。
“自认证绿色食品以来,我们的合作伙伴由原来的全国30多个商业连锁超市迅速增至2023年的30多个省市100余个地区的600多家商业连锁超市,并且客户资源逐渐扩大;年销售额由2020年的450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2亿元以上,年销售额实现翻番。带动农户由原来的500户,增加到6000多户,年均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500元,户均增收1.35万元。”恒丰粮油总经理赵滔介绍。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邮乐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额济纳旗唯一一家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蜜瓜种植企业,认证面积为500亩,认证产量为1125吨。今年蜜瓜上市期间,该企业的蜜瓜成交额为1.6万元/亩左右,比当地未认证的蜜瓜成交额高出1万元,溢价效应凸显。
“今年,我们推动我旗田园蜜乡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已经完成申报工作,申报面积1500亩,产量3000吨。我们想通过开展绿色食品认证,推动额济纳蜜瓜成为绿色、优质、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品牌产业。”额济纳旗农牧局局长早青介绍。
此外,内蒙古积极推进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收集登录工作,目前全区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总数392家,产品数2008个。推动668个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数量居全国首位。
“2024年,我们将持续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打造绿色有机品牌的要求,按照自治区政府扩大数量、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要求,牢牢守住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着力打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不断擦亮‘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名片,推动我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农牧厅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