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金融与投资 日期:20231122
保险兴 渔业强 放大“保险+期货”功效 更好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闲田”变“丰田” “钱”“景”两丰收 农行六安分行 金融助力皖西老区人民增收致富 金融“活水”壮大特色产业 当好关中粮仓的金融“守卫”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007版:金融与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保险兴 渔业强
· 放大“保险+期货”功效 更好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 “闲田”变“丰田” “钱”“景”两丰收
· 农行六安分行 金融助力皖西老区人民增收致富
· 金融“活水”壮大特色产业
· 当好关中粮仓的金融“守卫”
· 图片新闻
· 图片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保险兴 渔业强

——渔业保险为渔民利益加把“安全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琭璐

  

  

  保险兴 渔业强

  

  图为珠海市鹤洲新区蜘洲岛,海水网箱养殖户捕捞成鱼做鱼饲料。 林陆新 摄

  渔业保险是促进渔业发展、保障渔区稳定、安定渔民生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持续扩大,风险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但其中的渔业保险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与渔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变化和渔民日益增长的风险管理需求越发凸显。

  记者采访发现,我国渔业保险在不少地区还是空白,渔民一旦遭遇天灾或其他突发因素造成产量减少、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等,只能自行承担。虽然在涉及渔业捕捞作业中的渔民人身意外伤害和渔船财产互助保险已经探索多年,但覆盖到面依然较低,风险保障水平也不高。业界呼吁,应尽快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保险机制,有效降低各类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提升渔业健康发展和产业安全的保障能力。

  专家说——

  夯实保险赔付基本功能,要将防范化解风险作为关键前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养殖国家,也是海洋捕捞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无论是淡水养殖、海水养殖还是远洋捕捞,风险都远远高于陆地上的作物生产和畜禽养殖,发展和完善渔业保险迫在眉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与评估室主任张峭认为,保险的本质是对冲不确定风险造成的损失,除了“保”和“赔”,“防”和“救”环节也必须重视。水产养殖抗风险能力较为脆弱,容易形成巨灾风险。政府补贴、科技手段应用推动了渔业养殖保险落地,但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灵活运用物联网、遥感、大数据等新技术,充分引入相互保险机制,政府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如建立巨灾风险基金,通过融资手段分散巨灾风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对于渔业生产,还强调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这些任务的落实都需要保险保障跟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庹国柱在采访中表示。

  庹国柱的担忧在于,如果仅仅停留在“鼓励发展渔业保险”的倡议层面,其功能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无论从支付能力还是风险认知方面,让渔民难以完全自负高额成本购买渔业保险,就会影响渔民参保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将风险转嫁到保险主体一侧,那么保险公司可能因为风险过大,甚至有诱发巨灾风险可能,保险公司进入渔业保险的动力就不足。这样没有脱离商业渔业保险的范畴,容易陷入纯商业性市场经营的操作模式导致市场失灵。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金融保险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龙文军对此表示,渔业保险的保费和保额高,经营难度大。各地可以结合渔业特点和当地的风险管理需求,丰富产品供给,积极开展渔业保险试点,创新气象指数、价格指数、收入指数等特色保险服务,根据渔业发展情况,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的保费补贴资金,适当增加保险品种和财政补贴范围,稳步扩大覆盖面。

  金融机构说——

  推进“保险+科技+服务”融合,加快传统渔业保险向现代综合风险管理转型

  多年来,不少地方和金融机构在农业保险特别是渔业保险方面都做了有益探索。

  据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副总经理李震介绍,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从本地实际出发,创新开展“保险云鱼塘”创新服务模式,宗旨是通过“保险+科技+服务”的模式,帮助水产养殖户建立起全面的“5G+物联网”智能渔业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从“靠天吃饭”向“科技养殖”的转型升级,推进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据悉,“保险云鱼塘”模式创新推出“政策性+商业性”的双保障产品模式,是涵盖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的漫堤、溃堤造成的水产损失,持续性高温或低温天气以及水产疾病造成的水产损失等保险责任于一体的综合保险产品体系。

  在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农险业务总监沈光斌看来,安徽省渔业正进行新一轮结构化调整,稻鱼、稻虾、稻蟹综合种养发展迅速,以渔业保险为基础的种养综合保险在引导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进一步解释:“以去年为例,安徽2022年渔业保险保费收入3.09亿元,为1.04万个水产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了47亿元的风险保障;累计支付赔款1.91亿元,8433个水产养殖大户从中受益,户均赔款2.26万元。这户均2万多元的赔款,既坚定了养殖户的养殖信心,也为结构化调整中的各项方案提供了重要的风险保障,推动渔业结构化调整不断前进。”

  2023年3月,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渔业保险专业化进程又快了一步。该社由中国渔业互保协会联合有关省份渔业互保协会发起筹建,主要开展渔业行业内的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以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等。该机构负责人表示,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立足专业渔业保险机构定位,致力于打造“特色突出、专业领先、渔民信赖”的保险机构,为渔业互助保险事业行稳致远提供有力保障。

  尽管渔业保险在不断完善,但目前水产养殖保险仍是以地方财政补贴为主的地方性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虽已列入中央财政奖补范围,但迫于地方财政压力,承保面积难以扩大,投保率低、覆盖面仍有待提高。

  投保主体说——

  单纯依靠养殖主体支付保费压力大,发展渔业保险迫切需要政府补贴

  2023年5月,广东省汕尾市城区红草镇晨洲村养殖户与中华财险汕尾中支公司举办了集体签约仪式,收到了该公司提供的34台智慧蚝场风险监测系统。晨洲村养殖户黄信锤的祖祖辈辈以养生蚝和虾为主业,没上渔业保险前,因为天气高温或低温导致的生蚝死亡,损失均由个人承担。“水产品很‘娇气’,受天气、水质影响因素较多,雨下多了不好,不下雨也不行,水太干净不行,要有含少量微生物。”2022年,黄信锤第一次买了中华财险的渔业保险产品,结果当年春节时天气持续低温,导致生蚝死亡,“很快保险公司的人就来定损赔付,共计赔了十几万元,大大降低了我们的损失。”

  张银花是安徽省滁州市全椒银花家庭农场负责人,她对沈国斌的话深有体会。在张银花周围,养殖户对投保渔业保险越来越积极。她在一次走访中得知,有个养殖户全部家产和指望都在鱼塘上,靠鱼塘供两个孩子上学,一场大水全部淹掉,保险公司理赔款基本能收回80%左右的成本,这笔赔款就是养殖户的救命钱,保障因灾受损能够及时恢复再生产。“但是也要看到,这些年养殖户投保比例仍然上不去,原因是没有像粮油种植一样的政府保险保费补贴,渔业保险保费居高不下,渔民想保愿保但没能力保。”张银花说。

  渔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对提高国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各地加快渔业保险试点步伐,积极探索渔业保险发展的新模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投保主体对渔业保险的需求很大,但推进渔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依然进展缓慢,迫切需要在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创新“双向发力”。一方面,应尽快将渔业保险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畴,降低渔业保险投保成本;另一方面,鼓励各地创新开展渔业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收入指数保险等操作简便、数据精准、市场需求度高的保险产品,不断扩大渔业保险覆盖面,助力我国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