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山东省青岛市,一颗镶嵌在黄海之滨、独具浪漫与风情的璀璨明珠。青岛虽以工业大市、旅游强市和港口城市而闻名,却扎根于广袤的绿野田畴之上,有着广阔而坚实的农业“底座”:1.1万平方公里面积中80%以上为农村,10个区市中7个是涉农区市;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综合能力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1位,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第1位。
沃土良田,山养海润,青岛农业成其“大”,“大都市带大农村”的城乡联结属性鲜明而独特。进入新时代,青岛市将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历史性地提上议事日程,成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必答题。
“弄潮儿向涛头立!”面对历史担当,青岛秉守大道、时不我待,笃定“农强市强”之坚定决心,坚持“大都市带大农村”,充分发挥外向型国际大都市投资吸引力强的优势,以数智化科技赋能产业全链条提升,以农业大项目牵引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品牌农业助力“青岛农品”扬帆出海,推动青岛都市现代农业“旗舰号”乘势而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浪潮中逐浪前行。
位于莱西市的凯盛浩丰智慧农业产业园,宛如一座农业科技的“梦工厂”。
走进单体占地210亩的玻璃日光温室,一排排树状的番茄植株整齐排列望不到边际,植株向上延伸最高可以生长到16米。而红果绿叶的背后俨然是一个“数字王国”,整个玻璃温室分布着846个传感器、2330个控制器,实时记录植株从定植到采收的全过程,每天产生2000余万条数据记录,实现整个温室种植管理的自动化、精量化控制,保证每串番茄同时成熟、成色大小均一,年产量是传统温室的5倍-7倍。
日光温室的主体钢构、玻璃等材料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凯盛浩丰智慧农业产业园经理高松告诉记者:“原来是用工业化标准去做农业,现在是按照农业标准来做农业,设计生产出来的东西就用于农业。”目前凯盛浩丰以莱西基地为总部,在全国复制建设了14个基地,辐射带动17个地区乡村产业振兴。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青岛大约有57万亩的设施农业,业态丰富,技术水平较高。青岛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袁瑞先表示,青岛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建设农业强市的重要抓手,不断推动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产业活力。
曾经是“十年九不收”的盐碱滩,如今成了带动9个网格村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从2016年开始,平度市崔家集镇向阳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设施大棚,在村级共富平台助力下,对温控、分拣和仓储等环节进行“数字赋能”。片区内2600多座设施大棚,年产出樱桃西红柿9700余万斤,实现销售收入8.8亿余元,小小西红柿成了向阳而生的“金果果”。
“村级共富平台的市场化经营能力更强,既能开放产业链端口,嵌入智慧农业项目,又能招引数字化‘新农人’,壮大自身优势产业。”平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兰大彭说,目前平度村级共富平台招引高端数字农业项目33个,吸纳一大批高水平数字化新型农业人才,通过产业革新和技术迭代促进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耕海牧渔,挺进深蓝。2023年5月,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正式出海,设施农业化身“巨轮”远航,使工船成为一座可移动的现代化智能“海洋牧场”。
“船上2000多个检测点,实时监测鱼群生存环境,同时跟随水温变化调整航行地点,使得一年365天都可以正常养殖,产量是传统网箱养殖的4倍多。”国信中船(青岛)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张青亮介绍,“国信1号”预计可年产大黄鱼3700吨,年营业收入3亿元。
行走在青岛的乡野大地,处处可以感受到现代设施农业展现出的科技加持力量,从生产装备、地域到生产模式、形态,较传统方式已是云泥之判。你看,现代设施畜牧业不断迈向规模化、标准化,全市规模养殖场达到2800余家,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占88%以上;现代设施渔业稳步扩大深远海养殖规模,全市工厂化养殖超过43万立方米水体,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18处。
以优质平度大花生为原料,从一家仅有20多人的镇办食用植物油加工厂,发展成为拥有喜燕植物油、金喜燕制粉、调味品公司等实体企业的青岛天祥食品集团,带动当地花生、小麦、辣椒等种植面积50余万亩、农户30余万户,将小花生做成了大产业。以“喜燕花生油”为代表的深加工产品飞入了千家万户,出口美国、加拿大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岛市的花生种植历史悠久,素以色艳、粒饱、香甜可口、品质优良著称。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深耕花生产业的加工企业相继成长到320多家,花生及制品出口量占全国30%以上。为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升值,青岛实施“强龙头战略”,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壮大加工型龙头企业队伍,优选出26家农业“金花”和15家链主企业,在胶东半岛跃动起一条由国家级龙头企业领军的花生加工产业链。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史跃林介绍,青岛将农业全产业链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持续用力培育“十百千”全产业链条。其中,重点培育种植业、畜牧业两条千亿元级农业全产业链,粮食、花生、蔬菜、果品等8条百亿元级农业全产业链,蓝莓、葡萄、大白菜等15条十亿元级特色产业链。
针对过去农业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较低的短板弱项,青岛实施产业链和大项目建设行动,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大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022年以来,青岛市共开工建设过亿元农业大项目80个,计划总投资688亿元。其中,总投资18亿美元、占地1790亩的益海嘉里食品产业园是青岛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外资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占地1000亩的上合绿色农产品博览中心,将建成国家级绿色香辛料交易市场;总投资30亿元、占地1000亩的利群农产品精深加工类物流项目,将打造成江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仓配一体化智慧物流基地。
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蓝莓种植10万亩,带动6.8万农民从事蓝莓产业,年产值达10.5亿元,但蓝莓深加工技术薄弱,整体研发水平较低。青岛紫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了深加工领域的“拓荒者”。
“开始做蓝莓酒,后来发现市场对果汁需求很大。我们通过果胶酶解技术制作的‘莓日饮’100%NFC蓝莓原汁,目前已经在电商领域做到同品类的头部品牌。”该公司董事长董辉告诉记者,眼下NFC果汁(蓝莓)精深加工项目正在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4400余万元,建成后可年产蓝莓果汁3000吨,营收2亿元,更好地促进蓝莓产业健康发展。
预制菜产业链条长,对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作用巨大。在平度市凤台街道,占地136亩的胶东半岛全食材产业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北方最大预制菜生产基地,每年消费当地10%的农产品,为胶东半岛地区提供每天30万人次的营养配餐服务,实现从田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服务。
“农业产业链条既要长,更要强,要千方百计把效益留在链条上,让企业更‘壮实’,带动更多农民增收。”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陈言智说,青岛正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风口”,发挥农产品食品加工进出口优势,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炸鸡块、炸鸡柳、鸡腿、鸡胸肉……琳琅满目的鸡肉制品包装上印着英文或日文。作为国内最早起步的肉鸡养殖加工企业之一,青岛九联集团早早地凭借区位优势开始了海外市场的探索,成为国内目前最大的现代化肉鸡养殖基地,带动农户2万余户,年增收2.5亿元,鸡肉出口连续13年稳居全国首位,占出口日本市场总额的20%,欧洲市场总额的70%。
开放是植根于青岛这座城市的基因,青岛农业也呈现出鲜明的外向型特征,有着十足的“国际范”。全市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1700多家,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省29.3%,农产品出口额432.7亿元,连续7年位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首位。
青岛农业出口底气何在?源于大力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以“绿色品质、世界共享”为特色的品牌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市涉农产品商标2.2万余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058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青岛农品”连续4年强势入围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前十名。
依托国际性港口城市优势,青岛加快培育外向型市场主体,健全产业链条,不断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九联、六和、康大等一批“老牌”农业企业继续在国际市场攻城拔寨,艾泽福吉、尚好科技等一批“后起之秀”,也在农产品出口上崭露头角,大大延伸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每个菌种需要的树木不一样。杨木质地比较软,适合做猴头菇的菌棒;苹果树质地比较硬,适合做香菇的菌棒。”山东艾泽福吉公司副总经理刘鹏程介绍,依托自主研发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和设施农业装备,原本被农民废弃的老化果树枝条,经过制棒、灭菌、冷却、育种、接种、培养等多道数字化智能生产环节,最终变成达到出口标准的菌棒。公司年产菌棒2000万棒,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到3亿元。
辽宁的草莓、青海的树莓、广东的菠萝、海南的火龙果、甘肃的沙棘……经过FD冻干技术真空脱水后,便成为美味的“冻龄”果干,色香味形以及99%的营养成分都保留了下来。尚好科技公司负责人郁东兴告诉记者,公司已开发出冻干果蔬、航空航天太空食品、海洋功能性食品等100多个品种,近70%产品出口北美、日韩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众人划桨开大船”。为巩固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青岛以莱西、胶州两个省级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为引领,加速构建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化发展格局。在莱西市,打造以东生集团、佳德食品等为龙头的花生加工企业集群,年出口15万吨,出口量占全国的28%。在胶州市,建成全国最大的辣椒加工出口集散地,聚集辣椒加工企业365家,年交易量100万吨,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
奋楫者先,勇进者胜。虽风高浪急,却也扬帆正当时。青岛锚定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目标,牵牢产业振兴“牛鼻子”,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在科技农业、工厂农业、国际农业上竞显风流,一条“大都市带大农村”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愈走愈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