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4版:版名:综合新闻·广告 日期:20231118
广开源头活水来 天津市于桥水库鲢鳙首获有机认证 图片新闻 担负起沉甸甸的责任 浙江省嘉兴市:绿色发展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004版:综合新闻·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广开源头活水来
· 天津市于桥水库鲢鳙首获有机认证
· 图片新闻
· 担负起沉甸甸的责任
· 浙江省嘉兴市:绿色发展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四川省三台县多渠道拓宽壮大村集体经济——

广开源头活水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截至今年8月,四川省三台县383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9026.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0万元以上村346个,占比达90.3%,20万元以上村201个,占比达52.5%。

  近年来,三台县以“聚集要素、深化改革、激活资源、提升效益”为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实现形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低风险、可持续的方式获得稳定收入,进而壮大集体经济。

  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三台县出台一系列文件,尤其出台了《三台县村级集体经济“消薄”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对全县所有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展全覆盖蹲点调研,分析难点堵点,提出对策建议,推动任务高质量完成。去年底,全县已提前完成任务。

  

  依托优势产业,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

  麦冬是三台县的优势产业,麦冬产量长期居全国之首。不少乡镇以麦冬为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芦溪镇涪城村也是如此,全村1700余户,种植麦冬的就达1000余户。全村麦冬种植面积虽只有1000亩左右,但仅麦冬一项年产值就高达6000余万元。

  “农民卖麦冬往往是从地里挖起来就卖,每亩可产活麦冬2400余斤,那些专门从事麦冬初加工的从地里收购,加工成干麦冬后再卖出去。”涪城村村委会副主任郭光松说,活麦冬每斤可卖10元至20元,3斤活的加工成1斤干的,卖七八十元一斤,可赚三四十元。

  村里专门从事麦冬初加工的就有七八家。可尽管如此,麦冬的淘洗、烘干、销售等仍然是个问题。于是,村集体利用乡村振兴项目资金24万元,加上中国农业银行三台支行给予的100万元“强村贷”授信,首期10万元贷款资金已到位,建起了麦冬初加工生产线。

  同时,村里还利用80万元来自中央和省委组织部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建起了一家占地6000平方米、年加工能力5000吨的青储饲料加工厂,连同麦冬初加工生产线承包出去,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造13万元的租金收入,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

  麦冬产业既然有如此高的效益,村集体为何不直接经营?郭光松说,首先,村集体已无集体土地可耕种。其次,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本抽不出人手,因为涪城村是个合并村,面积大、人口多,需要服务的事项多。要进一步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渠道,还得另找突破口。

  

  盘活闲置资产,在商贸服务中找突破口

  同样是三台县麦冬主产区的老马镇回龙村,村党总支书记唐奎介绍,全村麦冬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每亩产值均在5万元以上,但村集体经济却跟麦冬完全没有关系。该村成立了三台县福丰民商贸有限公司,村委委员敬菊专门分离出来负责公司运营,成为一大亮点。

  回龙村是被撤并的里程场镇社区和临近的3个村组构成的一个新的村,村“两委”办公阵地搬迁到原里程镇政府内。原镇政府临街5间商铺成了村集体经济壮大的资源。“两间跟电信合作,另外3间把后墙打了,延伸到院内,彩钢搭建起450平方米的超市。”唐奎说。

  跟电信公司合作的两间,装修和人员培训均由电信公司负责,做一些安装、维修及新增业务,并代收燃气费等,每月的营业利润给村里分成。里面的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由村里的商贸公司负责,业务提成由电信支付。一年下来,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约4万元的收入。

  超市建起后,成为整个场镇最大的超市。从年初营业至8月底,营业额已超过百万元,预计到年底可达200万元。“根据零售业利润约10%至15%来计算,一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20万元至30万元。”唐奎说,原里程镇政府办公楼还有200余平方米空间可盘活。

  目前,回龙村正在考虑引进成都一家做无骨凤爪的企业,从国外进口鸡爪,加工成成品后再外销出去。村里准备利用组织部门给予的150余万元项目资金建一家加工厂,不仅可以解决村里七八十个劳动力就业,还可以通过与成都这家企业合作,每年获取固定分红。

  

  拓展乡村旅游,在产业融合上坐地生财

  立新镇高棚村产业很多,首先是蔬菜和水果。全村800多农户共种植小白菜等速生蔬菜2400余亩,300多农户种植柑橘1100余亩。尤其是蔬菜,合作社以“梯度栽种”的模式,一亩地一年可种植6-8茬,日均生产蔬菜45吨,年蔬菜销售收入高达6500万元。

  依托如此大的蔬菜产业体量,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良好基础。首先,2200亩土地流转,村集体按每亩50元收取流转服务费,每年就有固定收入11万元。其次,村里建立的冻库租赁出去,每年租金4万元,利用专项扶持资金投入到蔬菜合作社,每年分红1.6万元。

  因高棚村离绵阳城区仅25公里,离三台城区35公里,新村建设及各项基础建设在当地比较超前,近年来引进社会资本打造狂欢小镇,建设起大地飞歌田园综合体、我的王国狂欢谷、狂欢岛冒险水世界、乡村故事酒店等项目,为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

  首先,村集体将土地整理新增的12亩土地以及6.8亩闲置土地入股到大地飞歌田园综合体,每年可获得6万元分红。另将专项扶持资金40万元投资到乡村故事酒店,每年可分红2.4万元。另外,村里设置的40多个摊位,每年还可收取一定摊位租赁和管理费。

  通过打农文旅产业融合牌,高棚村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大突破。2022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52.8万元。村民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全村共有4个经济组织,带动农户350余户,解决本村劳动力就业140余人,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6万元。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