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乡村建设 日期:20231113
升级通村路 打开新机遇 污水变清水 乡村更靓丽 全民参与美村容 开展农村环境净化整治行动 以清洁能源推动农村减排 人居环境从“整治”走向“提质” 和美乡村托起群众幸福生活 服务上门保障村民温暖过冬
  005版:乡村建设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升级通村路 打开新机遇
· 污水变清水 乡村更靓丽
· 全民参与美村容
· 开展农村环境净化整治行动
· 以清洁能源推动农村减排
· 人居环境从“整治”走向“提质”
· 和美乡村托起群众幸福生活
· 服务上门保障村民温暖过冬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升级通村路 打开新机遇

——浙江推动“四好农村路2.0”高质量发展观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韩啸 见习记者 雷昱

  

  

  升级通村路 打开新机遇

  

  海宁市的通村路笔直平坦,干净整洁。图为该市乡村道路一隅。 资料图

  一路通而百业畅。

  俯瞰之江大地,10.9万公里的农村公路蜿蜒盘旋、舒展延伸、四通八达,密密斜织在1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张大网勾连起山川湖泊、林田海地、城镇乡景,搭建了经济发展新桥梁,条条脉络业已嵌入乡亲们的幸福日子里。从提出建设“四好农村路”的2003年开始截至2022年末,全省新增农村公路里程超7万公里,100人以上自然村基本通等级硬化路,等外公路全面消除,客车实现“村村通”,如今,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已在浙江基本实现。

  如何更好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今年,浙江提出建设“四好农村路2.0”概念,就是在1.0版本(完善公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深入完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以“畅达、平安、智慧、共享”为目标,达到“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促一域发展”的成效。经过数年建设,通村路建设情况如何?“四好农村路2.0”到底如何呈现,如何助力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之江大地,在农村公路上一路探寻。

  

  补短板 规划先行

  突出“畅达”发展理念

  四好农村路2.0版本,是以打造畅达农村路为基础,根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布局规划,让全省路网建设、路面品质、路域环境更加优化,用“生态宜居”代替“村容整洁”,让乡村建设实现质的提升。

  在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清晨的广福村翠鸟啼鸣,河道碧波如洗,村道笔直平坦、宽阔干净,空气中时有金桂暗香浮动。开车去镇里上班的人们穿梭在村头巷尾;家住村尾的80岁老太操纵着电动轮椅,去找村口的老姐妹唠嗑聊天;快递小哥忙着敲响村里各家各户的门,送上来自各地的快递包裹……

  早些年,广福村可没有这样便捷热闹的生活,曾经的一场村民代表大会上,7组妇女小组长何玉如代表群众提出意见:“砂石路经常扎破自行车胎,我都爆胎好多次了。路两边全是垃圾,下雨天酸味更大了”“村道只有1.5米,根本没法会车”“行动不便的老人坐轮椅出行,石子路颠一下,摔了怎么办”“村里没路灯,晚上行车不安全,就怕撞伤村民……”

  “发现问题在哪儿后,村里准备修路,通过‘一事一议’做好了规划,资金也有了保障。”广福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孝伟告诉记者,“我们村民筹资一部分、村集体出资一部分、市镇两级补助一部分,资金充足,路修得很快。2011年前完成了垃圾清运,全部村道由砂石路改成水泥路,并扩建到3米;2011年把主要村道广联路和郭春路扩到8米宽,2023年7月又完成了‘白改黑’工程。”

  在海宁市,像广福村这样把建设“美丽公路”当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要环节的村子不在少数。海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伟锋表示,海宁市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始终以城乡均衡化配置理念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十四五”以来,海宁先后完成农村公路大中修225.86公里,完成农村公路改造提升42.63公里;全市县道及以上公路已完成智慧路灯改造1.32万盏;创建美丽经济交通走廊286公里,打造出翁金线、郭盐线、潮涌路等一批示范成果,推进路域环境和沿线村庄人居环境“双提升”。

  广福村的变化,是浙江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江尤其注重对山区26县的村道修缮,改善路域环境;加强日常科学养护道路,构建长寿命周期,提升路面品质;推广绿化、美化、洁化、路面平整“三化一平”工作,广泛开展美丽农村路建设。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邵晨曲介绍,未来,浙江将进一步加大部省资金向农村公路倾斜力度,统筹保障农村公路用地。预计到2025年,浙江将对山区农村公路完成新建、改建工程达1万公里,全省公路养护工程达3万公里。全省实现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0%,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到70%。

  

  破瓶颈 改革优化

  提升数字化治理手段

  一条大道,串起沿路风景,引来四方游客。宁波市象山县墙头镇的方家岙村依山傍水,四季绿树丛荫,鲜花不绝。自从村里清了河道,扩了村路,建起了别墅,美丽乡村声名在外,村里发展了43户民宿打造“美丽经济”,吸引上海和江苏等地游客来村休闲。

  方家岙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岳梅却向记者回忆起了苦日子:“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可一到节假日,村里道路拥挤、停车位不够、事故导致交通瘫痪等问题,让大家没了好心情。”

  “2019年起客流量就爆了,村里早已扩建了道路和停车场,但传统的管理办法仍无法保障村民和游客的平安便捷出行,我们引入了数字化手段进行管理,效果很好。”村委会主任徐国荣对智能管理平台的管理效果很是满意,“‘方家岙村智管家’系统设置家庭体征、企业体征、平安体征三个板块,用来监测全村516户村民、79家企业的出行情况,覆盖全村5.19平方公里,涵盖基本情况、风险情况、每日通报等项目。发现问题,只需在App中轻轻一点,就会有专人负责处理。”

  “滴滴——”

  正说着,便民服务中心大厅里的“方家岙村智管家”系统就发出了预警。

  岳梅点击“平安体征—交通安全—最新事件”发现,原来是村民欧根香家门口堆放的毛竹占用了一半村道,影响来往车辆行驶。一通电话,就有专人上门沟通处理去了。她向记者解释:“自从有了‘智管家’,村里的卫生环境、道路监测、商户变化等情况尽在掌握,管理流程分明,我只需负责日常监测和运维,把紧急状况报送给专人,大家各司其职就行了。”

  “方家岙村智管家”App只是全省搭建农村公路综合一体化平台、强化全过程智慧管理,提高治理水平的第一步。邵晨曲表示,浙江将进一步实施城乡公交数智服务和监管,助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此外,还要推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强村内支路、入户道路和村庄停车场建设;把推进城乡一体公交网络、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工程设置为重点发展性指标。

  

  锻长板 缩小差距

  打造“四好农村路+”服务格局

  海岛岱山水天相连,岛海相依,海岸港湾蜿蜒曲折,海瀚、滩美、礁奇、山秀,犹如一幅天然画卷……但“陆海相隔”的现实,让风光旖旎的舟山市岱山县一直少人问津。过去,悬水小岛岱山与舟山本岛只能依靠舟楫往来。当舟岱大桥连通了山海,以“路”为媒,为岱山这座小岛架起了通往外界的桥梁,打开了岱山县的新机遇。

  记者一行从舟岱大桥下高速驱车几分钟,就到了位于岱山县岱东镇龙头村的东海郊野公园:只见紫色花海绵延不绝,三五游人点缀其中,露营帐篷在海岸边零星分布,勾勒出一幅怡然自得的海景图。

  “过去来旅游的人很少,自从交通便捷了,很多外省游客慕名打卡小众网红点。”岱山县岱东镇龙头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华告诉记者,“随着客流量持续增加,龙头村里还建起民宿和农家乐,售卖特色农产品,村民自发走上致富路。60多岁的老人可以在景区和民宿打扫卫生,每月也能收入2000元。”据统计,该园累计接待游客近5.2万人次,实现营收112万余元,今年五一期间该县累计接待游客6.24万人次,同比增长6.85%。

  “目前,我们正着力做好‘四好农村路+土特产’发展的文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打造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实现路景交融、因路而富,缩小地域差距,促进一域发展。”岱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宇平说。

  在岱山县的港口,记者见到了家住高亭镇黄官泥岙村的林雪芬,她正等着丈夫出船回来,把新鲜的梭子蟹卸货再运往各地。林雪芬说:“以前海货只能通过轮渡运到宁波港、上海港,再出口到国外,台风天翻船或者无法出港,我们赔了。现在,凌晨刚出海的梭子蟹,打包、运输,最多3个小时就能送到宁波港,运输效率提高了,成本却降低了,一年到头能赚30多万元。”

  截至2022年,岱山县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0.87亿元;水路货运周转量达到760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8.6%;公路货运周转量达到19.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5%。而以岱山县为代表,浙江全省也在不断丰富“四好农村路+”内涵,挖掘路衍经济潜能,推进通村路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融合发展,探索形成“客货邮+”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吸收困难农民就业的长效机制。

  邵晨曲表示,目前,浙江已开通客货邮融合班线50余条,宁海“集士驿站”服务品牌入选“交通运输部客货邮融合发展九大典型案例”,淳安县物流班车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实现农产品电商销售1.4亿元。未来,浙江将持续推进县级共配中心、乡镇综合服务站、村级物流服务点等三级节点扩面提质,全年将新增综合性服务站点220个、开通客货邮融合线路50条,目前整体进度已超90%。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