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社会保障 日期:20231027
编者按 乡村日间照料中心让“养老”变“享老” 养老“不离土” 幸福就在家门口 “红色物业”促就业 引导社会力量助力“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 党群服务守护“一老一小”微幸福 工会驿站成为农民工“第二个家” “三变”转型提升培训实效 让更多高素质农民逐梦田野 乡镇和社区医院来了“专属医生” 聚焦乡村“产业链” 奏响振兴“最强音”
  007版:社会保障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编者按
· 乡村日间照料中心让“养老”变“享老”
· 养老“不离土” 幸福就在家门口
· “红色物业”促就业
· 引导社会力量助力“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
· 党群服务守护“一老一小”微幸福
· 工会驿站成为农民工“第二个家”
· “三变”转型提升培训实效
· 让更多高素质农民逐梦田野
· 乡镇和社区医院来了“专属医生”
· 聚焦乡村“产业链” 奏响振兴“最强音”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0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四川泸县嘉明镇

养老“不离土” 幸福就在家门口

黄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韩啸

  近年来,四川省泸县结合农村宅基地补偿退出、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等项目的实施,整合镇、村闲置资产,采取集中居住互助养老模式,为农村低保、特困、残疾、困难老人等提供集中居住环境,让这些农村老人养老“不离土”,幸福就在家门口。

  重阳节这天,趁天气晴好,泸县嘉明镇的乡村医生团队再次来到位于狮子村的安康公寓,为老人们测血压、做体检,指导他们安全用药。这个名为安康公寓的聚居点,目前有34户住户78位老人,其中60岁老人占85%。这些老人均是嘉明镇狮子村以及周边缺乏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的“三无”老人。自2016年陆续搬进安康公寓后,老人们的生活变得安稳、闲适。

  “我是2016年住进嘉明镇狮子村‘幸福大院’的,这里水、电、气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搬进来住就可以了。在这里每天可以打牌、下棋、喝茶、看电视、跳舞,大家一起享受幸福生活,我感觉很幸福、很满意。”泸县嘉明镇安康公寓的老人谢荣新说。

  这些老人居住条件的改善,要从2015年泸县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说起。在此之前,农村普遍存在“老宅闲置”的现象,这些闲置住宅既浪费土地资源,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如何盘活“闲置资产”,并解决农村危房和“三无”老人安居养老问题,泸县采取集中居住互助养老的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安康公寓不仅配套了水电气、电视、厨卫等日常生活设施,还针对老人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医疗签约服务、日间照护”等暖心服务。每套公寓配备了应急呼叫机,增添了室内扶手、座便器、轮椅等辅助设施,并专门设置了公寓管理员。文化娱乐、邻居互相照应、基层组织上门关爱、医生签约服务等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健康养老,幸福养老,集中居住互助养老模式让这里的老人幸福感满满。

  “2015年,泸县作为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嘉明镇作为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镇,当地通过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方式,将‘三无老人’原有的宅基地有偿收回,整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采取政府兜底的方式,新建了几十套40-60平方米的安置房进行集中安置,集中安置点就是现在所看见的安康公寓。这些老人住在这里可以享受到比较好的公共服务,很好地解决了安居和养老问题。”泸县嘉明镇自然资源所所长陈渝介绍,这些腾退出来的宅基地还通过流转,由当地引进的龙头企业发展蔬菜种植,为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低龄老人提供一部分就业岗位,老人可额外获得一部分务工收入,一举多得。

  “我来安康公寓4年了,各方面条件都可以,我们还有家庭医生,时常都来给我们测血压。吃得好、耍得好,我们生活在这里感觉到很幸福。”泸县嘉明镇安康公寓住户罗丽珍笑着说。

  当前,泸县通过“镇养老服务体系资金出一点、村集体资金补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日照服务收一点”的办法筹措互助养老运行资金,使农村养老服务与各项惠民政策有机衔接,积极探索在村里筹建养老互助服务点的工作思路,着力将集中居住互助养老点打造成为综合性的养老服务点,真正让老人群体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用心用情守护他们的幸福晚年。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