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6版:版名:教育培训 日期:20231013
“土专家”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为乡村“领头雁”赋能 博士创新站引领新发展 “主业+特色” 壮大区域富民产业 扬州大学:开在大山里的必修课 组织引领助推集体经济焕发新活力 “四到位”确保司法救助工作走深走实 “话”出信访新格局 “唠”出农村新面貌 干群夜话,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006版:教育培训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土专家”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 为乡村“领头雁”赋能
· 博士创新站引领新发展
· “主业+特色” 壮大区域富民产业
· 扬州大学:开在大山里的必修课
· 组织引领助推集体经济焕发新活力
· “四到位”确保司法救助工作走深走实
· “话”出信访新格局 “唠”出农村新面貌
· 干群夜话,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0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扬州大学:开在大山里的必修课

王一凡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浩

  齐心合力的西绪福斯虫“夫妻”、体态优美的绿螽斯、垒筑蜂的泥石屋、演奏交响曲的蟋蟀“乐团”……这些并非来自名著《昆虫记》的描绘,而是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们在浙江天目山野外实习中亲眼所见的奇妙景象。

  近日,扬州大学132名本科生踏上了一年一度的野外“探险”之路。10天时间内,他们深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天目山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开展实习,跋山涉水、步履不停,真实感受到天目山的自然生态系统,亲身体验生物多样性的奇妙之处。

  20多年来,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持续实施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引导学生以自然为师、与生命同行,通过全景式、立体化和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模块,满足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创造与发展的多元需求。

  

  在大山深处“找苦吃”

  每个大二前的暑期,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等多个专业的学生都会跟随带队老师离开学校,来到野外实习基地,经历一堂野外实习必修课。

  “要想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所研究和创新,必须真正走进自然、感悟生命。”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黄金林看来,这样的野外实习是一个实实在在“吃苦”的过程。

  在天目山野外实习基地,师生们需要每天清晨就出发,共同走过夹杂着荆棘和泥泞的道路,忍受着蚊虫叮咬和蛇鼠袭击,开展植物的采集与鉴定、动物的抓捕与鉴定以及标本的制作、常见鸟类的观察等多项实践教学和课题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承受着来自心理、身体、学术等多方面高强度的压力,也只有通过了这样多重的考验,才能蜕变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时代生物学高层次人才。

  首次参与“不同体型蝴蝶的形态学比较课题研究”的周欣宇说:“不同类型的蝴蝶活动的时间段不一样,有的喜欢上午6点到8点,有的喜欢下午3点到5点,为了尽量多地观察到多种类型蝴蝶的形态特征,我和另一位被分到同课题的同学宁可两班倒,轮流休息,也不想错失这一难能可贵的近距离观察学习的机会。”

  人才培养需营造多元化土壤,经过20多年的不断积累和探索,该课程已逐步构建了一个覆盖了浙江天目山、安徽黄山、扬州凤凰岛等地,以亚热带陆地、湿地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目标的全景式教学场景体系,实现了对华东地区主要生态系统的全覆盖。

  

  在野外建支部

  初秋的夜晚,虫鸣阵阵、凉风习习。近日,课程负责人之一丁海东带领参加完野外实习的80余名学生漫步于校园间,开展生物夜观活动。他们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心聆听,共同感受生命多样、畅谈绿色发展,体验了一堂生动的专业思政课。

  “在生物学野外实习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持续参与到实践教学和野外调研中,也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引领和理想信念树立提供了平台和资源。”丁海东介绍,野外教学方式大大提升了课堂活力和思政效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超越课本的学习机会,还为教学创造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促进了“理”“实”结合、“情”“境”合一。

  近年来,为了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教学团队不断创新形式,借助学院党建工作创新契机,在野外实习的学生党员中建立了临时党支部,通过开展主题党日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群体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回忆起野外实习中的一个个“红色故事”,学生许沐紫动情地说:“除了日常实习实践外,我们还一起走进当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去当地农户家中开展志愿帮扶……整个实习过程中党员们不怕吃苦、冲锋在前的风貌和精神让我深受感染,所以我回校后就立刻向支部书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如今,许沐紫已完成从群众到党员的身份转变,并主动报名担任临时党支部的支委,配合老师教学活动先后开展了“红色教育”“科普宣传”“乡村振兴”等系列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党团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索自然的实践中追溯历史、反思现实。

  “支部建在野外是我们学院党委不断探索党建创新方式的做法之一,希望通过创新形式、挖掘载体、丰富内容,打通思政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更好更早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院党委书记陆江峰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