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险覆盖面增加趋势显著,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逐渐增多,各地保险公司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开发特色农险产品,成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除了险种增多,保险产品形式也不断创新,与期货、基金等金融资源融合,拓展了农业保险的功能。特色农业保险产品是如何降低风险,稳定农民收益,进一步助力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近日,记者带着问题走访多地,从中寻觅答案。
时下,江西省宜黄县各地一季稻进入收获期,田间地头奏响了欢快的“丰收曲”。近年来,宜黄县以“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建设为抓手,稳步扩大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这背后离不开特色农产品保险的助力。
宜黄县是江西省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制种是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当地政府和农户对制种相关的保险需求强烈,但水稻制种对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制定保险方案专业性强。由于缺乏保险保障,当地制种产业持续低迷,制种面积萎缩。
2015年,中国人寿财险江西省分公司进入当地开展制种保险业务,经与当地农业部门、农户代表多轮沟通,反复调整、优化保险费率和方案,最终形成契合当地气象因素的水稻制种综合气象指数保险。该产品的理赔依据仅采用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凭借“无须定损、理赔迅速”的特点,水稻制种综合气象指数保险大受农户欢迎,打开了制种保险“农户想保、保险公司敢保”的新局面,迅速将宜黄县水稻制种面积推升至近4万亩。
“这几年,公司累计开发了山羊、百合、葡萄、小龙虾、西瓜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超70余款,涉及的险种有传统的种植险、价值指数保险和收入保险。在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各级公司与当地政府以及农业农村局、财政局、金融办保持积极沟通,还要对当地种养殖大户开展专题的调研。”中国人寿财险江西省分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黄海英对记者表示。
成本低、理赔周期短的指数保险被越来越多应用于保障农业生产,让农户摆脱靠天吃饭。以山东省为例,当地保险公司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开展了对虾、大闸蟹、海参、牡蛎等指数保险。其中,滨州博兴南美对虾综合气象指数保险为2270户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3.55亿元;东营垦利大闸蟹、河口海参综合气象指数保险分别提供风险保障6587万元、3000万元;牡蛎养殖碳汇指数保险填补国内海产品养殖碳汇保险的空白,为6280亩牡蛎提供风险保障近1800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保险机构在总体支持农业发展和“扩面、增品、提标”的基础上,不断推出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围绕“提标”“增品”“扩面”,重点做好中央对地方“以奖代补”特色农产品保险,因地制宜开发地方特色农险产品,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15个省、自治区落地,支持脱贫县在“一县多品”的基础上打造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促进农民增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地结合地方特色创新“农业保险+”,不仅将农业保险延伸至更广阔的农业产业领域,创新了农业保险产品,也通过将保险与期货、基金等金融资源融合,碰撞出“新火花”。
在创新农业风险转移模式方面,“保险+期货”模式被寄予厚望。“保险+期货”是2015年以来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跨界服务三农的新模式,即“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模式,主要用于防控农产品价格风险,拥有时效性强、公允性高、风险转移有效的特点。
在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孟连县”)的橡胶林中,几名胶工正俯身查看收集胶水的铁皮小碗,满满的一碗胶水,就是对一夜辛劳割胶的最好慰藉。橡胶种植是孟连县支柱产业,“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这一创新模式在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云南保险机构自2017年开始,承办橡胶“保险+期货”项目,利用险种优势来减少价格波动对胶农的影响、提高橡胶产出收益,通过“保险+期货”的方式有效解决胶农因橡胶价格下跌致贫的风险。
2017年以来,通过行业内外、系统上下的共同努力,“保险+期货”模式不仅在云南,在全国各地都快速发展,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后续该公司将进一步推动商业化“保险+期货”产品开发,为更多有意愿投保的农户提供风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