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也是生态振兴的基色。坐落于黔桂滇三省(区)交界的万峰湖,湖光山景,美景天成,享有“万峰之湖,西南之最,山水画卷”之美誉,初秋的万峰湖,湖光秋月两相和,碧波荡漾,湖光潋滟,仿佛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但谁能想到,6年前这里还是“人居于湖不饮其水,人渔于湖不食其鱼”的V类黑臭水体。
万峰湖重现生机得益于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最高检”)公益诉讼第一案——万峰湖专案。在专案的推动下,黔桂滇三省(区)合力开展退渔还湖综合整治,鼓励渔民上岸转产,非法网箱养殖、捕捞等困扰当地生态环境治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绿水青山再度重现。
万峰湖专案成功示范了以最低的司法成本解决跨行政区划流域治理问题的有效方案,具有标杆性意义,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筑牢了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了这方水土。目前,万峰湖水域生态环境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产业转型和渔民上岸就业成为新痛点、新难点。如何将前期的法治成果转化为地方发展成果?最高检联动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积极谋划推动万峰湖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以巩固万峰湖专案法治成果为契机,经过半年的实践,初步建立最高检与建行联动的“法治+金融”发展模式以及建行“总行-贵州省分行-黔西南州分行”三级金融支持联动机制,努力将万峰湖流域打造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生态样板,成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
在严厉打击违法养殖的背景下,当地水产产量从6万多吨下降到1万多吨,市场需求如何满足?渔民世代打鱼,并无其他生产、生活技能,生存问题怎么解决?如何保水又致富,成为万峰湖专案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最高检与建行一起谋划,共同书写“破题之道”。一方面,积极培育领军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建行依法高效地为贵州黔方有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授信1.3亿元,支持从事网箱养鱼14年的“老渔民”李攀上岸创业,助力其探索高密度陆基循环水生态养殖法,以生态环保的PE圆桶为载体,发展“节水节地”的离岸淡水养鱼,弥补了传统养殖模式受制于季节的缺点,真正实现了渔业养殖与绿色发展双丰收。
李攀既是万峰湖专案后网箱养鱼转型上岸的亲历者,也是万峰湖生态治理成果的见证者、受益者,为了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行以“龙头企业+金融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支持企业采取“以工代训”“返租倒包”两种方式,带领周边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2022年,在万峰湖专案的推动下,兴义市牵头沿湖五县(市),成立“黔桂滇万峰湖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旨在通过“人放天养”进行生态鱼养殖,实现以鱼净水,打造万峰湖生态鱼品牌。在了解公司资金紧张的困难后,建行创新金融模式,为公司提供300万元信贷支持作为其首批项目启动资金,发展渔旅融合,并与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将千岛湖先进经验复制到公司日常经营中来,培育公司成为万峰湖流域长效保护、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桥梁纽带,为周边生态渔业发展贡献力量。
从“甜蜜事业”到“共富产业”,走进贵州安龙县金州农耕文化园,一串串硕大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打包、称重、装箱,呈现出一幅葡萄采收好“丰”景。
“我们2014年从福建引进巨峰葡萄到安龙县进行规模化种植,构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农户建立有效利益联结,现在种植有巨峰葡萄等精品水果约500亩,年产量可达百万斤。但由于规模较大,周转资金也很紧张,现在又正值葡萄上市,错过时机就全部烂在地里。还好建行关键时候给予支持,让小葡萄变成了‘致富果’,现在随摘随发。”贵州金州农耕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郑先生说。
万峰湖专案生态整治也为该流域乡村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带来新机会。建行结合生态整治要求,把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有机结合,始终聚焦“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以“乡村振兴贷”为切入点,为贵州金州农耕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放贷款200万元,有效助力万峰湖流域葡萄特色产业提升,促进农户增收。
万峰湖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制度以来,政府鼓励渔民上岸从事其他行业,而蔬菜产业是万峰湖流域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成为部分渔民上岸创业的首要选择。万峰湖菜心品质极高,有“金州菜心”的美誉,但由于没有成熟的冷库及冷链物流,市场信息也相对闭塞,农户缺乏种植信心。这导致万峰湖流域农业产业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当大量菜心上市时,有时收购价仅为2元/斤,接近保本的边缘。然而,如果将菜心运到广州市场上,价格却可以高达8元/斤。产业链条不完整,“谷贱伤农”的问题要如何解决?
2023年初,建行以东部帮扶西部的政策为抓手,率先为万峰湖流域“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项目”授信2亿元,助力企业升级改造冷链、仓储设施,赋能“公司+蔬菜基地+配送中心+合作社+农户”产业链经营模式,直接或间接带动8000余名上岸渔民、新市民就业增收,将优质蔬菜送上大湾区市民的餐桌,切实用“金融列车”“贷”动黔货出山,有效发挥万峰湖流域特色蔬菜种植的优势,实现涉农企业与农户互利“双赢”,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形成万峰湖流域农民致富增收的长效发展机制。
最高检与建行联动的“法治+金融”发展模式,在支持渔民上岸和产业转型的同时,从专注“守城”到服务“下乡”,秉持裕农为民的初心,持续探索服务万峰湖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聚焦农村法律、金融知识宣传。将“融资、融智”有机结合,以当地民族节日“查白歌节”为契机,走进少数民族村寨广泛开展“金融+法治”宣传,把公益诉讼、反赌反诈、金融知识送进田间地头。
聚焦国有银行“服务重心下沉”。在万峰湖沿岸设立“裕农通”服务点40个,为周边农户提供转账汇款、便民缴费等综合金融服务,已累计服务农户4731户,累计办理民生缴费交易20639笔。后续将符合条件的村委会中的“裕农通”业主拓展成为“金融副主任”,通过与当地司法部门联动,联合打造“法治宣传点+金融服务点”,深化“法治+金融”功能,将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下沉到田间地头、走进农民心头。
聚力助推沿岸产业转型发展。解决转产上岸渔民再就业,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累计为万峰湖周边龙头企业投放贷款超过4.69亿元,为沿岸326户小微企业发放普惠贷款7400万元,向沿湖1007户发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2.51亿元,其中258户“裕农快贷”6124.9万元,让沿湖群众共享绿色生态发展红利。
水清了,山绿了,上岸渔民的钱包鼓了。下一步,最高检与建行将深入探索创新合作模式,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生态环境治理和渔民上岸就业两大核心,以落实乡村振兴“五大振兴”要求为支撑,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加强金融供给,充分激发“金融+法治”合力,让检察公益诉讼成果转化为生态经济发展成果,引金融“活水”让绿水青山变得更美、金山银山做得更强,用生态“底色”描绘高质量发展“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