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综合新闻·广告 日期:20230925
在京川籍农民工青年举行集体婚礼 福建:四方宾客共赴丰收之约 广西:百场活动打造丰收庆典 汶阳田里话丰年 西藏:雪域高原庆丰收 大商所发挥期货市场功能谱写支农新篇章
  005版:综合新闻·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在京川籍农民工青年举行集体婚礼
· 福建:四方宾客共赴丰收之约
· 广西:百场活动打造丰收庆典
· 汶阳田里话丰年
· 西藏:雪域高原庆丰收
· 大商所发挥期货市场功能谱写支农新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09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送价格信息到送综合保障

大商所发挥期货市场功能谱写支农新篇章

大连商品交易所

  春种田苗夏耔耘,秋收大有民同欣。时值秋分,收获的大幕已在大江南北徐徐拉开,和美的气氛氤氲在田间地头。然而古人云“人事尽时天理见,但勤耕耨候丰收”,丰收不仅需要“尽人事”,还要等候“见天理”,也反映了农民对于靠天吃饭的无奈。时至今日,农民的“钱袋子”能否鼓起来,仍然受到气象条件、市场供需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作为从农产品“起家”的商品期货交易所,大商所始终心系农民,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等功能,不断探索服务三农的新路径新模式,为广大农民送去了来自期货市场的关心与温暖。

  

  送期货价格信息 农民有了议价底气

  每天上午9点左右打开手机看看期货市场行情,是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逊河镇农民侯振录十几年来养成的习惯。“有了这些价格信息,我就觉得敞亮了,春天合计合计这一年种啥更赚钱;秋天再算算粮食啥时候卖、按什么价格卖,心里就大概有了底。”

  但在20年前,这些可都是让侯振录头疼的问题。彼时随着市场放开以及新一轮粮改方案的实施,粮食市场化程度加快,价格波动幅度加大。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行情,农民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他们无法准确及时知晓市场价格,为数不多的信息也是从周围邻里、商贩那里道听途说,用侯振录的话讲:“就像关在小黑屋里一样,两眼一抹黑。”

  然而,一封来自大商所的信笺,为“小黑屋”点起了一盏灯,不仅有效保护了黑龙江农户的切身利益,也奏响了大商所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序曲。

  时间回到2003年9月,当时国际国内大豆价格启动了一波快速上涨行情,创10年新高。但很多黑龙江豆农还在根据去年秋天以及周边商贩给出的收购价,以很低的价格出售。当年10月初,大商所向黑龙江省委写了一封《关于确保种豆农民增收的紧急建议》的信,提出希望引导农民关注期货行情,把手中的大豆卖上好价钱。在黑龙江省委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媒体连续播报大豆期货行情,产区收购价格迅速与销区价格对接并持续上调,广大豆农第一次尝到了期货市场的“甜头”。11月15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以“黑龙江:把脉期市、抢占商机”为题对黑龙江豆农看期价卖大豆进行了报道。

  “一封信”的尝试证明,解决信息闭塞的问题,能够有效帮助农民摆脱“盲人摸象”的困境,实现稳收增收。因此在2005年启动的“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中,大商所将“送信息下乡”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并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中国大豆网、玉米网、黑龙江和吉林省农委、原农业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多方合作开展信息服务,通过网络、电视、短信、电话等多种渠道将期货价格信息送到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手中,并在春播和秋收等关键时节举办市场形势分析会等活动,帮助农民更好了解市场情况。

  “千村万户”工程使得“种地卖粮看市场、了解价格看期货”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农民不再被动接受商贩的报价,而是可以依据期货信息进行议价,许多粮食收购点的挂牌价格也都根据期货市场进行及时调整。

  “这个‘千村万户’工程让市场变得通透了,我们农民也能获得一手的市场信息,有了讨价还价的底气。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慢慢养成了市场化的观念,只会种地哪行啊,还要会卖,这样才能增收嘛。”侯振录乐呵呵地说。

  

  送风险管理服务 农民无惧复杂挑战

  只送价格信息还远远不够,还要帮助农民用好期货工具。“千村万户”工程中另外两项重要内容就是免费培训农民、推广“公司+农户、期货+订单”流通新模式,从而引导农民利用现代市场机制种粮卖粮,规避风险,搭建农民进入期货市场的桥梁,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仅在工程启动的2005年当年,大商所即面向东北农民和基层干部举办培训班近百期,培训学员近万人。在望奎县、黑河市等一些大豆生产集中地区,看期货做现货成为当地农民、粮食企业生产经营的新方式,还有一些农民开始尝试成立公司和协会,发展组织化生产,并由公司在期货公司的指导下参与期货市场规避经营风险,同时也实现了技术、仓储、物流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一些农户则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通过企业以订单方式将农户所种的大豆玉米进行预购,再由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参与将风险转移出去。“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生产经营方式为当地粮食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然而普遍来看,农民对金融衍生品的接受程度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还不足以支持其参与期货交易。前些年玉米临储取消后的经历,让辽宁锦州义县的种植户王顺义记忆犹新,“大家都知道玉米价格要跌,可是又能怎么办呢,我就这么点本钱,没学历没经验,不敢去开户。玉米收了不卖更是分文无收,赔钱也只能默默承受。”如何更好利用期货市场服务广大农民的风险管理需求,成了大商所人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多年扎根基层的经验表明,广大农民对“保险”的接受度较高——大家普遍参与过政策性保险,也对商业保险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何不借助保险的“群众基础”,将期货市场和广大农民收益保障联系起来呢?2015年8月,在大商所推动下,人保财险与新湖期货达成业务合作协议,为义县2家合作社的1000吨玉米提供了价格保险。其中,人保财险通过向新湖期货购买场外期权转移承保商品价格风险,新湖期货则通过期货市场实现风险的再转移。我国首单“保险+期货”由此诞生,开启了期货业与保险业合作精准服务三农的新篇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于2016年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保险+期货”不断发展扩容,试点数量、涉及品种、覆盖地域逐年增长,服务模式与项目内涵不断丰富。截至今年6月底,大商所在“保险+期货”项目上已累计投入支持资金近12亿元,引导70余家期货公司联手20余家保险公司及商业银行开展了1000余个“保险+期货”项目,实现赔付超过16亿元,惠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超170万农户,可复制、易推广等优势使“保险+期货”成为了大商所服务乡村振兴、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

  难能可贵的是,在许多地方,“保险+期货”已经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成为当地服务三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过去7年间,北大荒集团在辖区内的21个农场开展了15个大豆、玉米“保险+期货”项目。“鹤山农场之前已经连续4年参加了‘保险+期货’项目,农场的收入每年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今年我们也第一时间表达了参与意愿,一共投保了7万亩大豆,希望以后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积。”九三农垦管理局鹤山农场副场长佟北生说。

  在生猪期货上市的当年,大地期货即在河南漯河落地了全国首个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项目,至今已连续开展3年,帮助不少生猪养殖户对冲了猪价下行风险。据大地期货衍生品部总经理林唯玮介绍,在大商所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养殖户的风险管理热情日渐高涨,“保险+期货”保费来源逐渐多元化,为漯河生猪产业撑起了更强大、更可持续的“保护伞”。3年来,除了大商所支持的3个项目外,大地期货还在漯河市自行开展了6个商业性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同样备受“热捧”。9个项目总保费2357.69万元,保险保障金额逾3.34亿元,获得了当地政府和养殖户的高度认可。

  在1000多公里外的羊城广州,当地的水产养殖户同样对风险管理有着迫切需求,不过除了价格外,他们更担心温度这一气象条件。历史上,高温天气曾多次导致鱼虾死亡,给广东水产养殖业带来较大损失。在这一方面,大商所依靠自身在气象风险管理领域的多年积累先行一步,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对应保险产品。就在今年7月,基于“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中广州站日平均温度指数的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产品正式发布,为南美白对虾和四大家鱼养殖户提供了对抗高温的“武器”。

  与“见尸定赔”的传统水产养殖保险相比,该产品与权威公开透明的天气指数挂钩,一旦温度指数超过赔款触发值,养殖户即可获得赔款,且温度越高、赔款越多,触发条件更客观、定损效率更高、理赔更简单方便。同时,参考“保险+期货”设计的风险转移机制将保险公司面临的高温赔付风险最终转移给因温度上升而获利的空调经销企业,有效解决了保险公司面临的再保支持有限、风险分散困难和空调经销企业面临的温度下降利润受损的问题。借助大商所日益丰富的期货、指数产品体系,“保险+期货”正在更大范围、更细领域内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送综合金融保障 农民安心融资销售

  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因酷爱驾驶农机而选择留在家里种地。十多年来,他抓住了耕地集中连片的多个重要节点,从最初耕种几十亩口粮田发展到如今经营耕地面积超20万亩的合作社,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但在2019年,受内涝影响,合作社出现减产,销售价格也不甚理想。也是在那一年偿还贷款后,之前为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的银行没有再发放贷款。这件事给李富强留下了不小的阴影。“地租在种植成本中‘占大头’,年初是集中支付地租的时段,按目前每亩1000元左右的地租水平,我们这20万亩地要支付2亿元,仅靠上一年度的种植利润不足以应付。要是突然少了银行信贷的支持,经营可能都难以为继。”

  为这一问题发愁的不仅是李富强。相较南方省份,黑龙江“地广人稀”,近年来农业发展呈现明显的规模化、集中化特点,种植面积上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合作社已不算少见,他们的经营同样离不开信贷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银行也在为如何服务好这类客户而发愁。对于经营面积千亩以下、资金需求不过百万元的种植主体,银行尚可以通过信用贷的形式予以满足。但对于上千万元甚至亿元以上的资金需求,仅靠“信用”显然并不足以打消银行对安全性的顾虑。

  大商所今年推出的“银期保”大豆种收专项项目,为这一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在“银期保”项目下,投保主体的种植收入受到“保险+期货”收入险保单和企业远期收购订单的双重保护。以北安市的“银期保”项目为例,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为李富强的7.5万亩大豆提供了5100万元的信贷支持,秋收后中粮贸易将根据实际产量全部收购并将粮款打至合作社在邮储银行的专用资金账户,优先用于偿还贷款。即使因产量、价格等原因导致合作社种植收入大减、无法覆盖贷款本金,也有“保险+期货”收入险赔付作为偿还贷款的基础保障。因此,银行完全可以借助“银期保”模式安心发放助农贷款,规模化种植主体也不必再为春耕备耕融资难的问题担心。

  在李富强看来,“银期保”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保证了“落袋为安”。传统的销售环节常常充斥着博弈和对抗——合作社希望“卖上价”,需要反复比较评估,选择最合适的对象和时点完成售卖;各类收购主体则希望“压下价”,将成本降到最低。往年,因毁约、惜售等原因给买卖双方带来损失的案例也层出不穷。

  “银期保”则通过在后端引入龙头企业直接收购,在以往“保险+期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保障时段从收获环节延长到了销售环节,弱化了种植方和收购方的对抗属性而增强了合作属性,也为“售粮难”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

  具体到北安市的“银期保”项目,中粮贸易在春季即与参与项目的合作社签订了附有二次点价权的远期收购合同,提前完成了买卖双方的对接。合同的保底收购价参考期货价格确定,规避了因双方研判不同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分歧。销售完成后,中粮贸易还将给予合作社在两个月内再次确定价格的机会,使合作社有机会享受到这期间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因而基本消除了合作社售粮的后顾之忧。

  银行提供信贷支持、保险保障种植收入、期货转移价格风险、企业直接参与收购,在8个“银期保”的护航下,22个规模化种植主体获得了覆盖从种到卖全链条的综合金融保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大商所成立30周年。大商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丰富完善农产品工具体系与市场体系,不断提升市场运行质量效率,不断优化“保险+期货”项目模式,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找准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助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收增收,在促进中小农户有效衔接大市场、践行中国特色期货“支农支小”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