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在商水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内察看芝麻生长情况。
9月10日下午,记者在河南省商水县见到刘天华时,他正为新基地的事忙得不可开交。虽然稍显疲惫,但他依然干劲十足,“眼看就要秋收了,得赶紧把这个基地建好,服务好周边4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刘天华说。
刘天华今年52岁,是商水县魏集镇许寨村村民,也是201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种粮大户、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正在建设的新基地是从今年1月开始破土开工,目前已到了收尾阶段。新基地占地24亩,建有1000平方米的农机库,8000平方米的晾晒场,日烘干能力500吨的烘干塔,仓容1万吨的智能化恒温国家标准粮仓,和一条芝麻粒、芝麻花、芝麻叶等农产品加工生产线。新基地的建成,意味着合作社的发展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上世纪90年代,刘天华经历了“下岗潮”,从魏集镇粮食管理所下岗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一股脑扎进了农业生产中。2007年前后,刘天华购买了几台农机,经常联合当地的几名农机手,给周边的农户提供作业服务。一来二去,刘天华发现,由于不少村民外出务工,导致部分农田被闲置。刘天华感觉十分可惜,恰逢那一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便有人提议,“既然有那么多闲置的土地,你又有农机,为啥不成立合作社呢?”
2009年,刘天华带领本镇27户农民成立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233亩土地。由于不懂技术,当年合作社损失很大。刘天华不甘心失败,拿出所有积蓄投入合作社,稳住了局面。从那以后,合作社开始重视技术,尝试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签订种子繁育合同,开展订单农业。合作社走上正轨后,刘天华按照“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五年一规划”的发展思路,紧跟国家农业政策,在摸索中不断带领合作社发展前行。
2012年,在土地流转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刘天华将发展重心放在土地托管上。他购买了周口市第一架无人机,安装了第一台粮食烘干机。2014年,刘天华的儿子刘记森从大学毕业后,与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加入合作社,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站,成立无人机植保服务队。2016年,他们联合28家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周口市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抱团发展。2017年,开展整村推进土地托管,托管土地面积将近3万亩,为476户贫困户免费托管服务面积1983.2亩。
2019年底,我国提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刘天华又将发展方向放在了土地流转上。依托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合作社建立的2600亩绿色高产示范基地,利用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虫情检测系统、墒情检测系统、气象温度湿度监测等科学化的手段,实现了涝能排、旱能浇。合作社还打造了“聚天华农庄”“天农华业”“刘天华农业”三个品牌商标,实现芝麻机械化收割,研发出芝麻叶、芝麻盐、芝麻酱、小磨香油、芝麻花茶等系列产品。
目前,合作社成员有400多户,固定资产达2400万元;认证了4万亩绿色优质粮食产品种植基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等。其中土地流转面积达6000多亩;托管土地3.44万亩,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4000多户农户,平均每亩托管收益比一般农户多570.5元。“今后我要在发展壮大合作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可追溯品牌粮,带动更多农民致富,为擦亮河南‘中原粮仓、国人厨房’的金字招牌作贡献。”刘天华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