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6版:版名:教育培训 日期:20230915
“绿领人才”为乡村注入活水 培训到田头 增收有盼头 定向培养模式育出电力专才 山东农大实践队来到沂蒙山 华中农大支教队走进小山村 试种马桑菌 林下再生金 “村管事”助推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多措并举推进老干部“信息化”建设 流动党校送教上门有实效
  006版:教育培训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绿领人才”为乡村注入活水
· 培训到田头 增收有盼头
· 定向培养模式育出电力专才
· 山东农大实践队来到沂蒙山
· 华中农大支教队走进小山村
· 试种马桑菌 林下再生金
· “村管事”助推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 多措并举推进老干部“信息化”建设
· 流动党校送教上门有实效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09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山东农大实践队来到沂蒙山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浩

  暑假期间,在沂蒙山北麓的山岭间,穿梭着一支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三下乡”实践队。这支队伍由7个专业的11名大学生组成,他们手中红色队旗在青山绿水间格外亮眼。

  蜜桃和食用菌,是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发展的两大产业,实践队主要围绕这两大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和服务需求开展调研。

  

  吹拂生态风

  夏日的下午,实践队在一条长长的山坡下车,进入建在坡中段的房屋。这里是位于黑石山村的蒙阴风伟果品专业合作社办公室。

  黑石山村位于蒙阴县高都镇的西北山区,山高坡陡,土地零碎,交通不便。“要论穷,十年前的黑石山村,排在全县乃至全市倒数第一。”听着合作社理事长朱风伟的解说,学生们瞬间理解了“穷乡僻壤”一词对于这个村的含义。

  来自森林保护专业的张鹏,一进果园就围着树打转:“你们合作社的果园病虫害发生率很低……”

  “是农业科技让我们走上了种养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子。”朱风伟介绍,在山东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指导下,合作社建立了“畜—肥—果”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推广应用“果木枝条+畜禽粪便+微生物菌种”自制有机肥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环境,减少了化肥用量,还在山区果园用上了盼望已久的农业机械,全社果品良种率达到95%以上,并借助电商解决了销售难题。

  走在果园里,听着介绍,学生们对如何种养循环有了具体的认识。“这样看来,改造化肥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有机肥技术的确是一个关键。”来自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高之琳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发现,原来自己的专业在生态农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朱风伟接着说,不仅以前影响环境卫生的老大难问题就地就近解决,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成本,而且果园病虫害明显减少,提升了果品品质,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丰收。

  品质提升后,销路是关键。学生们和合作社商量,今后通过微信朋友圈、网络直播等方式协助合作社销售蜜桃等农产品,让更多人尝到沂蒙山的好果子。

  

  感受科技魅力

  在去往垛庄镇孙家峪村的路上,高之琳跟大伙儿分享:“我们在时连辉老师指导下,以废弃物轻简化堆肥为主题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其中的部分案例就来自孙家峪。”

  怀着期待,学生们来到孙家峪村。村里多丘陵坡地,果业发达。村党支部书记王铭聚向学生们介绍,以前村里是“有特产无特色”,果业发展缓慢,近年来,党支部领办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托管了村里3000多亩果园,向农户提供土壤精准改良、施肥、植保、修剪、套袋、采摘等全程托管服务。

  “具体怎么实现的呢?”学生追问。

  王铭聚详细地说,一方面,合作社通过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把村内党员队伍、果业生产骨干力量和全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村庄发展的人才合力。另一方面,借助中国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先进科技,形成蜜桃生产的废弃物堆肥(有机替代无机)、水肥一体化、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生产、温室大棚智能温控、冷库储存运输、桃木产品化处理的专业链条。同时,采取“认养果树”等新理念新方式,将蜜桃生产融入垛庄文化生态旅游线,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振兴之路。

  从案例素材到实地探访,让学生们对所学专业有了进一步认识。“专业技术和强有力的组织是解决乡村发展难题的‘双子星’,增强了我们通过科学技术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心。”高之琳说。

  走在合作社的果园里,队员李旭晖笑着说:“没想到沂蒙山果园也用上了微喷和水肥一体化,我们水电、机电专业在农村很有用途。”

  

  找寻研究方向

  队伍来到垛庄镇蒙河村,走进智能集装箱食用菌生产企业——临沂中运菌业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大棚,观测土壤条件、查看智能控制系统,征集技术服务需求。

  学生边走边听,了解公司的发展史:这家成立不足5年的公司,在山东农业大学资源环境、植物保护、生命科学、机电信息等专业的专家教授们指导帮助下,已经发展成为蒙阴县食用菌行业生产规模较大、带动性较强的企业。公司采用集装箱式菇棚,种植香菇、平菇等菌类,采取“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有序流转土地,实行订单农业,实现菌物生产工厂化、专业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引领食用菌产业发展和规模化转型升级。

  “农业产业发展缺技术、缺人才,校地结合给我们帮了大忙。”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公司结合当地水果业和食用菌生产特点形成的“果—菌—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借助山东农大时连辉等专家们的技术思路发展起来的,在食用菌生产行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来到菇棚现场,队员周乐荃分享道:“过去总觉得我们土地管理专业比较宏观、不太接地气,这几天我们发现,在沂蒙山区,一个个果园的土地经营管理,一个个菇棚的空间有效利用,都可以是我们专业深入研究的方向”。

  “山区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还应该逐步走自动化的道路,这是我们的专业使命。”来到沂蒙山,队员梁龙体会到了农学生的价值,并有了努力的方向。

  来自法学专业的吕圣城说:“如果沂蒙山区的乡亲们有需要,我们也可以提供法律援助……”

  “我们是农业大学的学生,应该学农爱农,学好本领,从老师们手中接过科技助农的接力棒,当好校地技术和产业的联络人,更好投身到产业振兴中去。”高之琳说。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