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照看不了,辅导不了,学生内心比较孤单,性格比较孤僻,甚至出现情绪暴躁、厌学等情况,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长期关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调研中听到一线教师描述的此类问题,提示我们应加强关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据笔者调研了解,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相对来讲,他们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否定性质的内在意识,突出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病例数量逐年增多。据中部地区一位高中心理老师介绍,2010年左右学生心理疾病较少,很少遇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但是近几年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数量逐年增高,每年都会遇到10名左右。二是心理问题隐藏时间长。有的孩子在小学初中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压力大而爆发出来。三是心理问题出现多元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幻觉、强迫症、自残等各种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一项很重要的原因是隔代抚养,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有的留守孩子生活上缺少关爱,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陪伴。隔代抚养往往容易产生如下问题:一是“宠坏了小孩”。一些长辈比较溺爱孩子,难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长辈的过于溺爱可能会使孩子养成懒散、娇气、任性等不良习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二是“管不了小孩”。一些长辈的教育观念较为陈旧,在对孙辈的抚育上缺乏科学知识和理念,并且由于自身年纪大了,体力精力有限,很多时候只能顾及孩子“吃得好不好、过得高兴不高兴、有没有受欺负”。一些孩子长时间缺乏父母的照顾、陪伴和关心,内心孤单,难以实现家校共育,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比如在玩手机这件事上,老人就往往“管不了”。据中部地区一所乡镇初中的校长反映,很多学生沉迷玩手机,甚至对手机严重依赖,不看手机不行。虽然学校对于手机管理较为严格,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学校,但学生周末放假回家之后学校就难以管理,主要靠家长。实际情况是,有的学生在学校5天不玩手机,在家2天加倍玩手机。有农村老人形容,如果强制收回孙辈的手机,小孩会“如同没了命一样哭闹”。这使得一些留守孩子的精神活动需求很大程度上依靠手机与网络来填补,长此以往,一些孩子精神不佳,对学习与其他娱乐活动的兴趣丧失,缺乏人生理想。
此外,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缺乏协同,表现为心理健康问题干预中的“泛疾病化”倾向。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一些地区采取的普遍做法是让专业医院介入治疗,通过“治病吃药”的方式抑制风险。然而,这种“泛疾病化”的倾向忽视了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成因,反而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恢复与重塑。目前,由于农村留守孩子心理健康存在较多问题,不少农村学生的母亲选择回乡专门照顾孩子,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出于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等现实需求,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乡让老人照料。守护好留守孩子的心灵需要多方关爱,政府、学校、专业机构、村庄和社区、家庭都要协调配合。
现实中,一些地方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做出了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思路。例如,湖南省衡南县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参与、村社助力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责任共同体。政府、学校和村社组织通过多主体、多渠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摸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针对性分类服务。通过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课程和辅导培训,村级组织提供相关资源为家庭减轻负担,并引导家庭共同参与。
再如,一些地区探索开展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暑期“希望家园”活动,也取得一定成效。以湖北省谷城县为例,当地以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乡村小学为主要阵地,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要工作力量,以课业辅导、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丰富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关爱留守儿童、缓解心理问题的效果。接下来,如何更好地将各方力量有机结合,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值得继续研究与探索。
(作者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