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观点 日期:20230830
古城缘何“变味”?商业化运营要“适度” 发展县域商业要把握好三个关键 图片新闻 守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加强多方协同 现制酸奶 买酸奶也是买享受 莫忘给奶农分享收益 “百花齐放”才能火得久 让新兴乡村市集“叫好又叫座” 《大家谈》征稿启事
  005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古城缘何“变味”?商业化运营要“适度”
· 发展县域商业要把握好三个关键
· 图片新闻
· 守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加强多方协同
· 现制酸奶
· 买酸奶也是买享受
· 莫忘给奶农分享收益
· “百花齐放”才能火得久
· 让新兴乡村市集“叫好又叫座”
· 《大家谈》征稿启事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08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城缘何“变味”?商业化运营要“适度”

余瑶

  

  如何适度合理地开发利用古建筑,始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们期待天水古城能够利用这一次整改契机,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为同类古城拓宽发展思路;也希望各地在开发中坚守底线,把握好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在“活”起来的文物古建里记住历史、留住乡愁。

  近日有媒体报道,甘肃省天水市斥资超过8.88亿元修缮的天水古城,在商业化运营后,不仅参观区域受限,消费门槛提升,多个文保院落还存在更改文物原貌、违规私搭乱建、经营业态随意变更等乱象,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文物古建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据了解,天水古城是我国西部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落,区域内拥有众多的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花费人力物力好不容易修缮完毕,却遭到这般“变味”运营,实在令人痛惜。

  文保院落“变味”,原因是多方面的。直观地看,主要是商家受利益驱使,私搭乱建、毁坏文物原貌,法律意识淡薄;负责运营古城的公司目光短浅,不顾专家提醒执意推进这些经营项目,自然也难辞其咎。但深究起来,问题根子还是出在相关部门监管缺位。报道中有这么一处细节:对于古城内存在的一些未批先设、未批先修的“改头换面”式经营情况,当地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没有收到任何报批手续,所以无从监管”。商业行为本就有逐利性,但古建商业化运营又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文物主管部门加强事前监管与事中检查,即使事前未收到报批,一旦发现擅自改造,也应第一时间叫停问责,而不是放任不管直至“东窗事发”。“无从监管”的说辞不仅难以服众,更有推卸责任、失职渎职之嫌。

  问题被曝光后,当地政府回应称,已成立核查组跟踪推进整改,并表示将对天水古城开展新一轮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及时整改。同时,纪检监察机关将对文物保护、消防安全等责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监管缺失、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这些善后举措,一定程度上平息了舆情,但古建筑的损伤很多时候是不可逆的。天水古城文保院落“变味”风波,给其他古城商业化开发提了个醒,也折射出当前古建修复改造的一个共性难题: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

  要明确的是,古建筑保护与商业化开发并不冲突,事实上,社会参与是古建筑保护利用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国古建筑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产权复杂,保护管理难度大,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并不现实,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资本的商业化经营,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可以辐射带动周边老百姓就业增收,给当地带来税收并反哺文物保护,可以说是多方共赢。近年来,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与日俱增,国内文旅市场潜力巨大,为各地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天水等一众古城为何纷纷引入商业运营模式。

  然而,古建筑商业运营必须把握好“适度”二字。其实,天水古城文保院落“变味”并非孤例。近年来,一些古城屡屡被网友“吐槽”并“拔草”,就是因为这些古城在过度商业化改造中模糊了本来面貌,失去了独特味道,千篇一律、令人乏味。古建筑开发利用的前提是保护,这一点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古城古建的魅力就在于“古”,古风古韵、古色古香,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引人神往。如果这一特色消减了,那么再怎么开发也只能是缘木求鱼。天水古城正是没能把握好商业运营的“度”,偏离了保护的宗旨,给古建筑造成损伤,也使自身深陷舆论漩涡。

  古建筑保护利用这道难题,不只城市要面对,乡村地区也亟待破解。我国农村地区保存着数量众多的古建筑,但与城市相比,乡村在资金筹集、保护意识、人员力量、监管力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古建筑与村民的生产生活互动频率高,这也使保护利用的难度加大。当前在乡村古建筑的开发利用中,除了有与天水古城类似的过度商业化倾向,还存在利用渠道有限、发展难以持续等问题。比如,一提到古建“活化”,不少古村落都将目光投向旅游开发,但各地经济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不同,并非所有村落都适合发展旅游业。再如,一些古镇古村在商业运营中将原住村民排除在外,致使乡土韵味淡化、人文气息褪色,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无论在城在乡,如何适度合理地开发利用古建筑,始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们期待天水古城能够利用这一次整改契机,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为同类古城拓宽发展思路;也希望各地在开发中坚守底线,把握好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在“活”起来的文物古建里记住历史、留住乡愁。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