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坝村地处四川万源市罗文镇深山区,民风淳朴。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王超、侯安全夫妇,新中国成立后举家回到这里,带回红军的光荣传统,和乡亲们一起建设新山村,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军精神、红军故事。
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王超的儿子王绍南,成长为回乡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20世纪60年代,新华社记者来当时的罗文公社采访王超及王绍南,县上安排我陪同采访。这是我第一次拜访王超。此后我又多次去马蹄坝采访这位令人尊敬的老红军。
王超原籍江西,参加秋收起义后上了井冈山,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同万源籍老红军侯安全成家。20世纪50年代初,携全家回到马蹄坝村务农。王老的家靠山,山上松柏苍翠,院坝前一泓清流,淙淙不绝。他说:“山不在高,只要常绿常青。人也要像山一样自尊高洁,淡泊清廉,乐于奉献。”这也是其人品的真实写照。
每次拜访王老,都要听他讲不少红军长征和战斗的往事。长征时,他是中央红军教导司令部司务长,负责后勤事务。两万五千里长征时时刻刻都在战斗,与敌人战斗,与困难战斗,与伤病战斗,与饥饿战斗,与死亡战斗。过草地,四处荒无人烟,筹“口粮”成难题,王超却乐观地说:“粮草粮草,有草就有粮。”董必武听后,夸赞王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借鉴《敕勒歌》填写了新歌词。这首红军《草地歌》,王老记忆犹新,他接受采访时深情地给我们唱道:
草地宽,草地长,
草地里面好风光。
野草遍地生,野花遍地长。
红军采来当干粮,吃了打胜仗!
哎嗨哟,哎嗨哟,打呀嘛打胜仗!
红军到达陕北后,王超成了名副其实的后勤粮草官。在地处甘南的根据地与白区结合处,他组建了几个“经营部”,当上了“大老板”。经常化名“王老板”“李老板”“甘老板”等,只身闯敌区,同狡猾的敌人打交道,给苏区换回一批又一批军火及生活用品。他多次遇险,但凭着机智、胆识、忠诚、浩气,总能化险为夷。
王老的经历和红军精神,是对年轻一代的生动教材。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来到山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王老是最受敬重、最受欢迎的老师。他给予青年学生如亲生子女般的关怀。同为老红军的老伴侯安全常到知青点教农活、做饭、讲红军光荣传统,知青们都把王超夫妇当作做人的好榜样。
知青们忘不了有一次王老给大家讲起的“挨批评”的往事。当年在甘南时,几个战友常常吃不饱肚子,王超想给大家吃顿饱饭。走到一个边远村子,天快黑了,找不到主人,见院里有羊子,便凑了点钱,把羊子牵回驻地。后来管后勤的首长倪志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驻朝大使)批评王超“强买强卖”,必须去向主人深刻检讨。他以亲身经历讲述红军铁的纪律、优良的作风,给青年们上了一堂人生课。
老红军王超虽然享受着师级干部的待遇,回到大山深处仍然当一位朴实勤劳的农民,时刻不忘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子女、培育青年一代的先进事迹,我曾多次写过新闻通讯报道。王老去世后,我曾写诗怀念:“惊闻王老忽仙去,恸哭忆昔情与义。红军传统代代传,崇高精神有后继。”
而今再访马蹄坝,这里早已旧貌换新颜,天高地阔,沃野如彩,新舍排排,粉墙黛瓦,绿树环抱,村道敞敞,清溪潺潺,群山林更茂,华畴粮更丰,一派升平新景象。乡亲们告别了贫困,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小康日子。这是对老红军王超和侯安全等革命先辈们最好的告慰。我也把对王超和侯安全的深切怀念,化作最美好的祝福,祝福马蹄坝的乡亲们为振兴乡村、为建设生态福地和美万源再创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