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三农论坛 日期:20230729
推动首都生态涵养区乡村民宿实现“三个转换” 明确特色方位做好“土特产”文章 探索“一联四合” 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 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找准涉农高校服务农业强国的着力点 征稿启事
  005版:三农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推动首都生态涵养区乡村民宿实现“三个转换”
· 明确特色方位做好“土特产”文章
· 探索“一联四合” 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 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 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 找准涉农高校服务农业强国的着力点
· 征稿启事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07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找准涉农高校服务农业强国的着力点

张雅光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科技、教育、人才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涉农高校是农林类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学科和智力优势,锚定农业强国目标,找准着力点,高质量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学方向。涉农高校必须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中国农情,扎根乡土大地办教育,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国作为首要任务。

  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解决“培养什么人”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近年来一些涉农高校教育中存在着“离农”倾向,出现“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问题。涉农高校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价值塑造为核心,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倡导知农爱农、学农为农、强农兴农,在学生内心播下“爱党、爱国、爱农”的种子,厚植三农情怀,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要以耕读教育为载体,坚持守教务本,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农村生活劳动和农事体验,引导学生回馈农业、建设农村、感恩农民,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大力宣传袁隆平、黄文秀等模范人物先进事迹,赓续精神血脉,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意识,强化建设农业强国的使命担当。

  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解决“怎样培养人”问题。涉农高校要精准对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多样化人才需求,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用好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催化剂”,强化专业与农业产业对接,增强人才培养与建设农业强国人才需求的匹配度。要优化课程设置,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教育贯穿教育过程和教学环节,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要引导毕业生到乡村就业,解决“为谁培养人”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亟需更多青年人才,是涉农高校毕业生重要的就业空间。涉农高校要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需求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把促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要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分类施策,强化就业创业教育,把就业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把个人学习奋斗目标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结合起来,明确就业价值取向,找准就业定位,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加强创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解决在乡村基层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难题,提高创业成功率,确保毕业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

  (作者系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