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是大宗淡水鱼新品种繁殖的高峰期,记者走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大宗淡水鱼养殖技术创新团队新品种养殖典型示范基地——安庆市皖宜季牛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整个基地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基地绿水青山环绕,生态环境优美。针对示范基地养殖模式及尾水治理问题,大宗淡水鱼养殖技术创新团队因地制宜,为示范基地设计了池塘—湖泊复合型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生态沟渠将池塘、湖泊联通,构建池塘—生态沟渠—湖泊循环水养殖生态系统,生态沟渠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等,湖泊开展生态增养殖,为净化水质,主要放养滤食性的鲢、鳙。皖宜季牛公司作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积极探索种业振兴之路,目前不仅引进了异育银鲫“中科3和5号”、长丰鲢、长丰鲫、团头鲂“华海1号”、合方鲫共6个新品种,还自主研发了新品种杂交鲂鲌“皖江1号”,是安徽新品种最全的公司。
“大宗淡水鱼包括草、青、鲢、鳙、鲤、鲫、鳊、鲂,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养殖品种,也是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安徽省农科院水产所所长江河介绍说,近年来,安徽大宗淡水鱼养殖年均产量126.5万吨,占养殖水产品总产量的60.9%,产业地位极其重要,为该省“菜篮子”稳产保供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介绍,目前经国家审定的大宗淡水鱼新品种有异育银鲫“中科3/5号”、长丰鲢、长丰鲫、团头鲂“华海1号”、福瑞鲤、合方鲫等,相对于地方土著品种,选育的大宗淡水鱼新品种具有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抗病能力强、饵料系数低、耐低氧、生长速度快、池塘产量高等诸多优越的生产性能,有效促进了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张起防是宜秀区渔业协会的养殖户,已引进并养殖大宗淡水鱼新品种多年。“之前养殖的大宗淡水鱼品种是本地土著品种,在养殖过程中发现本地品种存在饵料系数高、生长速度减缓、抗逆性差、病害多、产量下降等问题。前几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举办的大宗淡水鱼新品种推介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引进了一些新品种水花苗,在养殖过程中发现大宗淡水鱼新品种不仅生长优势明显,饵料系数还低,在抗病、耐低氧、成活率等方面性能优越。”张起防告诉记者,从这几年养殖的效果来看,大宗淡水鱼新品种亩产量能提高20%左右,根据养殖品种的不同,亩增效益在260-1000元。
近10年来,大宗淡水鱼养殖技术创新团队累计引进长丰鲢亲本220组、后备亲本350组,繁殖3.2亿尾;引进长丰鲫亲本1800组、水花1300万尾,繁殖1亿尾;引进异育银鲫“中科5号”后备亲本3000斤,繁殖0.5亿尾;引进团头鲂“华海1号”水花100万尾,繁殖1亿尾;引进合方鲫水花100万尾;在长江、淮河、环巢湖三大渔业经济带,累计示范面积3000亩以上,辐射面积5万亩以上。
好的品种需要配套好的养殖模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有了专家的支持,我们养鱼就有底了。”安庆市皖宜季牛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感叹道,专家们根据新品种特性,结合安徽各地区池塘结构特点,参考现代化的养殖理念,归纳出7种大宗淡水鱼新品种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养殖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模式开展高效绿色养殖。
目前,大宗淡水鱼养殖技术创新团队还在安徽省建立了成熟的引育繁推技术体系,有效提高了安徽省大宗淡水鱼新品种覆盖率,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