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时节,漫步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乌梁素海岸边,辽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芦苇摇曳,处处生机勃勃,“塞外明珠”的光彩正在重新绽放。
6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
“总书记来乌梁素海考察,我感到万分激动。”内蒙古乌梁素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马海明告诉记者。
乌梁素海,在蒙古语中意为“红柳湖”,水域面积293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乌梁素海的保护工作。2019年,他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
近年来,内蒙古持续推进乌梁素海流域系统治理,为从源头上遏制污染,当地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净化生活和生产污水,兴建网格水道工程加快水体流动,严控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减轻外源污染。随着生态补水力度加大、相关治理工程的实施,乌梁素海水质稳定在Ⅴ类,局部区域优于Ⅴ类,水质总体好转。
“总书记强调,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乌梁素海,我们积极推行‘渔民上岸’工作,让职工由渔业捕捞者向湖区及周边的生态保护者转变,实现退渔还湖,促进湖区生态自然修复。目前已回购渔船167条,安置职工181人。”马海明说。
巴彦淖尔市水利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康宇飞说:“我们要立足巴彦淖尔市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乌梁素海生态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彻底消除生态隐患,整体提升生态治理水平,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筑牢基础,为保护黄河作出贡献。”
“我很荣幸能当面向总书记汇报农技推广工作。总书记特别关注农村和农业工作,关心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特别贴近基层,对基层农业工作十分了解。”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俊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察看土壤、种子样品等展示,对当地开展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推动科学灌溉,推广现代农业表示肯定。
“总书记到田间地头听取了由我汇报的科技示范园开展的新技术示范情况,对园区小麦套辣椒的种植模式很感兴趣。”刘俊回忆说,他向总书记详细介绍了辣椒和小麦套种情况,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密植栽培和机械化作业,可以合理利用时间差和空间差科学搭配套种作物,形成边行优势,促进高产,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种植方式。“一亩地里小麦占六分地,辣椒占四分地,可以在六分小麦地里产七分地的粮,四分辣椒地里产五分地的产量。这种套种模式要比单种小麦亩增收2000元,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农民收益,实现双赢。”
“我们会以此次总书记视察为契机,更加发奋努力做好工作。加快推进全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把先进的技术推广给农牧民,让乌拉特前旗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刘俊激动地说。
“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注河套灌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关心农民群众的种植收益。”乌拉特前旗旗委书记苏亚拉图表示,有了总书记的肯定和勉励,乌拉特前旗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心更强、信心更多,干劲也更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并实地察看正在治理的沙地。临河区委书记赵峻岭当时给总书记做了汇报,他回忆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林场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感情,他当时轻轻用手捏着一枝杨柴枝条,问我杨柴的习性,我告诉总书记,杨柴是一种好的抗旱品种,根扎地比较深,而且一棵杨柴可以长成一片林,比较容易成活,还可以抗风沙,是飞播造林的好品种。”
新华林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1960年建场,土地面积5.2万亩,现在主要从事造林、育苗、林木抚育管理、防火等工作。通过三代林场人的努力,林场的沙地面积由上世纪六十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附近两个湖泊的水面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65%。
赵峻岭表示,下一步,临河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牢牢抓住防沙治沙这个关键,把林场建设得像“绿色堡垒”一样。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几字弯”最北端,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灌区有各类灌排建筑物18.35万座,引黄灌溉面积达1000多万亩。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时强调,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要继续完善提升,提高科学分水调度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引黄灌溉工程的修建与发展,直接推动了河套平原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在灌溉支撑下的河套灌区,近年来年均粮食总产量达60亿斤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
“总书记说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我们村实施了引黄滴灌和水肥一体集成运用技术,实现引黄灌区高效配水到田间,运用信息化工具实现远程管水、移动管水,可实现每亩地节肥40%、节水30%,真正达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党支部书记陈茂伟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