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发的插秧视频,蓝天白云下,乡亲们头戴草帽,手握青秧,挽起裤管,撸起袖子,低首弓背地把一株株秧苗插进稻田里。此情此景把我的思绪一下拉回到当年跟父母学插秧的现场。
跟随担着一大担秧苗的父亲来到田间,眼看他将一把把秧苗抛向田间时,秧苗在空中富有节奏地翻着跟斗,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好奇的我随即效仿,结果一出手,抛出的秧苗在空中瞬间散开。父亲急忙一边叫停,一边说:“抛秧得讲技巧,不仅要选对风向,还要将力用在一处,并且要掌握好高度。假若田块较大,要将秧苗挑到田中央,再向四周抛秧。”
听了父亲的话,我明白了“看者容易,做者难”的道理。
插秧时,我和父母一字排开。父亲随手拿起一个用稻草捆扎好的秧苗对我进行示范,要想插秧速度快,每个手指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并且要协调进行,左手既要握住一捆秧苗,又要承担起分秧苗的任务,当右手解开捆秧把的稻草后,左手的拇指、食指、中指要快速地将秧苗分好传递给右手,右手将拇指、食指、中指并拢后接过秧苗,再快速插入稻田里。
一旁的母亲也一边做作示范,一边对我说:“插秧时双腿要分开,踩在间距中,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开秧苗插在脚踩的深坑里,要是插在深坑里,秧苗就成了‘飘头秧’,难以成活。插秧时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一定要并拢护住秧苗的须根轻插泥土里,若不护住须根直接插下去,就成了‘冤兜秧’,这类秧苗后期不易生长,影响产量。”
父母一番朴实的话语不仅是插秧的技巧,还蕴含了多少人生哲理。
听了半天,我感觉会了,就按照父母的方法开始行动。
刚开始,几个手指根本不听使唤,要么插浅了,秧苗被水浮起,要么插深了,秧苗沉入水里,虽然身旁的父母不时帮我返工,但插出来的秧苗还是参差不齐,东倒西歪。几天的劳作,累得我腰酸背疼,双脚胀痛,一度想放弃。
母亲看我有些“偃旗息鼓”,就不停地鼓励我:“永娃,别泄气,慢慢来,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在母亲的鼓励下,加上父亲的示范指导,我反复实践,慢慢悟出了插秧的技巧,插秧速度一天快过一天。母亲还时不时地夸我插秧技术赶超她了,望着身后一行行随风轻摆的秧苗,我们不约而同会心一笑。
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机械化插秧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传统手工插秧会在不久的将来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蓦然发觉,儿时跟着父母插秧不仅磨砺了我的意志品质,还让我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