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农资农机 日期:20230509
实现农机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效对接 农机鉴定业务培训班在广西北海举办 吉林省2023年放心农资下乡宣传活动开启 液体生物菌剂团体标准通过专家评审 新装备提升土地含“金”量 老梁的新发明 “五主模式”推动乡村振兴见实效 党建引领 赋能“智慧红医”建设 引领产业发展 促进群众增收 “砚山夜话”谋发展促振兴
  007版:农资农机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实现农机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效对接
· 农机鉴定业务培训班在广西北海举办
· 吉林省2023年放心农资下乡宣传活动开启
· 液体生物菌剂团体标准通过专家评审
· 新装备提升土地含“金”量
· 老梁的新发明
· “五主模式”推动乡村振兴见实效
· 党建引领 赋能“智慧红医”建设
· 引领产业发展 促进群众增收
· “砚山夜话”谋发展促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05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江苏大学

实现农机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效对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崔建玲

  

  

  实现农机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效对接

  

  在江苏大学附属农场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学生们正在调试无人植保机。 张学军 摄

  葡萄好吃果难摘。为破解葡萄采摘短板,江苏大学教授刘继展团队研制的葡萄采摘机器人样机在江苏省句容市二丫葡萄基地进行模拟试验。“如果技术成熟的话,机器人采摘单机效率为8400斤每天,约是人工的10倍。而且单次投入后,仅需极低运营成本。”刘继展介绍道。

  不只是葡萄采摘机器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机装备通过产教融合被研发、推广、应用,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效对接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合作共赢,推动了农机装备产业提档升级。

  

  搭建创新体系,破解农机核心技术难题

  长期以来,再生稻机械化发展面临头季稻机收碾压导致产量减少等难题。“团队现在将收割机的履带变窄、割幅加宽,并且可以通过安装智能控制图像处理技术和位置位移传感器控制留茬高度。”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李耀明告诉记者,通过校企合作,团队与沃得农机开展协同攻关,通过反复试验、持续优化,研制出高效、低损、智能化的再生稻联合收获机,作为核心部件的智能割台,可降低碾压率超40%,可将休眠芽损伤率降低至3%、休眠芽覆盖率降低至5%。

  为破解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难题,江苏大学与新疆石河子大学联合攻关,创新研制了自走式秸秆粉碎还田与残膜回收一体机,在残膜机械回收和综合利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新机型可自动连续完成秸秆粉碎、抛撒、残膜捡拾等一系列操作,残膜回收率达90%以上,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大学经济作物机械化研究院院长陈学庚说。

  “在现代农业装备领域,我国现有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在高端装备与核心技术上。缩小这一差距,需要集中资源办大事、办难事。”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颜晓红告诉记者,目前,江苏大学已形成“重点实验室+农装学部+农业工程学院+涉农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多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在日前召开的农业装备产教融合座谈会上表示,智能化、信息化的农机装备必须和农艺深度融合,学校是实现产教融合的主战场。江苏省的水稻、小麦、油菜、水产等产业发展比较好,对先进装备有需求,同时大学有科技力量,要建立产教融合的大平台,把产业界和科教界的人吸引起来,形成互动互融的局面。

  据了解,2021年10月,江苏大学与句容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先后研发推广“丘陵山区果蔬茶灌溉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设施园艺智能化装备技术及应用”等涉农科技项目,成果落地开花的背后是共建平台、联合攻关,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现实展现,支撑了9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有效推动了句容市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助推成果转化,让科研产品落地生“金”

  3月17日,全球首款混合动力电驱无级变速动力总成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研制推出,配套拖拉机上市。江苏大学作为技术合作伙伴参与了技术研发,这种混合动力电驱无级变速动力总成打破了国外无级变速技术垄断,最大可满足400马力重型拖拉机细分市场需求。

  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技术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农业装备安全发展的“卡脖子”问题。陈学庚表示,搭载混合动力电驱无级变速动力总成的重型拖拉机可实现“田间作业”和“道路行驶”双模式运行,各地域犁耕或旋耕作业效率比传统拖拉机提升15%至35%,最高节油超过30%,具有作业噪声小、驾驶和操纵舒适性高等特点。

  与动力总成有相同可喜成绩的新型高速犁已正式定型并批量生产。“以前的高速犁耕作速率大约为17至20亩每小时,江大研发的新型高速犁的耕作速率约为20至26亩每小时,现场实测速率约为24亩每小时。在服役寿命上,以石头地为例,以前的高速犁服役寿命约为1000亩,新型高速犁的服役寿命能达到1400至1600亩;以沙石土壤为例,以前的高速犁服役寿命为7000至8000亩,新型高速犁能达到1万至1.2万亩。”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大新型国产高速犁研发团队负责人郭顺告诉记者。

  近几年,江苏大学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与江苏华源联合研制出世界首台最长的卷盘式喷灌机;与常州汉森联合研发的新型棉花采摘及残膜回收机;与玉柴、沃得联合研制出全球首款混动无级变速拖拉机;与上海宝钢、郑州龙丰合作研发新型国产高速犁……

  据了解,江苏大学通过校企联合创新,共突破现代农业装备领域关键技术38项,开发出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蔬菜移栽机、葡萄采摘机器人等26种高端装备,13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转化量位居全国农机学科第一。

  

  深化产教融合,让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江苏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已为国家输送近9万名农机人才和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机龙头企业管理者,涉农行业就业和升学的毕业生从2012年的547名跃升至2022年的1868名。

  “80后”新农人魏巧是江苏大学聘请的产业教授,今年两会后,她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课题的新答案。从“书本”到“土地”、从“知识”到“实践”,魏巧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在镇江建起一处智慧化农场,集成推广种养循环、数字农业、物联网、无人农机等,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鼓励年轻人扎根“三农”。

  专业是永远的硬实力。近年来,江苏大学面向产业行业创新,把人才培养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把专业型、学术型人才放在农业技术研发一线,把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放在农业生产一线。已获批了首批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工信部新能源汽车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等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建有省级研究生工作站600余家,与省农科院、省产研院、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共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7家。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在2023年耒耜国际会议上表示,产教融合是补上创新主体短板的重要方式,农机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是一二三产相融合的典型,不仅需要通用的人才,更需要专业人才,产教融合应从目标设定、合作机制、利益分配做系统考虑,未来要注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的培养。

  “现代农业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学科交叉融合,离不开既懂得农业相关知识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农业人才。”颜晓红表示,学校深入推进“新农科”“新工科”融合建设,积极构建优质学科生态,大力推进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