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宜州区万亩桑园。 卞谦裔 摄
省力化蚕桑种养配套技术。 卞谦裔 摄
忻城县红渡镇晓玲小蚕培育基地(小蚕人工饲料共育)。
蚕桑产业助力乡村宜居宜业更美丽。 覃长根 摄
蚕桑产业是广西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富民产业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蚕桑除了稳步做大做强“桑-蚕-茧-丝-绸”传统产业链之外,还加速多元转型,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发应用蚕桑的食药用、饲料用、生态用功能,打造蚕桑文旅新模式,为产业发展打开新格局。2022年,广西蚕茧产量43.71万吨,比上年增长7.29%,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9.16%,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一;蚕农售茧收入206.79亿元,连续两年超200亿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产业总产值近600亿元。广西蚕桑产业的兴旺得益于绝佳的自然条件、完善的政策配套、优越的发展环境、成熟的技术模式,更离不开全区蚕业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默默耕耘。奋进新征程,八桂蚕业与时俱进,聚力向“新”,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不断研发并推广应用,人工饲料养蚕、桑饲料产业得到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于生产技术服务,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活力满满。
加强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大力培育优良新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提高良种覆盖率。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目前收集保存蚕品种资源664份,先后育成家蚕优良品种26对,是全国最大的亚热带蚕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收集保存桑树品种资源1820份,桑树品种资源数量位列全国第二,自主选育桑树优良品种12个。2020年,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创新选育家蚕新品种“桂蚕8号”,2021年与兴业县华盛蚕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500万元的原种生产权许可科技成果转化协议,是我国单一家蚕品种成果转化最高的品种。
在玉林市兴业县华盛蚕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桑蚕原种繁育基地,广西蚕桑产业科技服务团的技术专家正在查看该企业的桑园管理、蚕种浸酸、蚕种保护、小蚕饲养等关键技术环节,现场指导开展春季桑园管理、蚕种出库浸酸和原种小蚕饲养等工作,密切科企合作,加强资源整合,确保全区桑蚕原种生产供应的安全稳定,进一步示范推广桑蚕新品种“桂蚕8号”。2022年,全区推广饲养抗性好、产量高、质量优的桑蚕新品种“桂蚕8号”80多万张,推广种植优良桑树新品种“桂桑5号”“桂桑6号”约9万亩。广西自主选育的蚕品种饲养量占全区总量的98%以上,杂交桑品种推广应用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5%以上。
加强轻简化、省力化蚕桑种养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为提高产量质量、促农增收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在河池市宜州区德胜镇刘三姐蚕桑核心示范区的一间标准化蚕房里,饲养在地面上的5龄桑蚕又白又壮。工人们站在电动轨道喂蚕车上往地面抛撒桑叶,熟练地操作着电动轨道,不一会就从蚕房的一头移到了另一头,同时地面上也均匀铺上了一层桑叶。“我们从小蚕共育户那里购买3龄蚕,再养15-18天就熟蚕了。自从安装了电动轨道,我们只需15分钟就可以完成之前1个小时的工作,不再需要人扛肩挑几百斤桑叶。”蚕农韦师傅兴致勃勃地介绍,“现在养蚕越来越省力高效!熟蚕时,我们用自动上蔟机将房梁上的方格蔟降到地面,等到熟蚕全部爬上方格蔟后,再把方格蔟升到梁上,蚕儿就在方格蔟上吐丝结茧。采收蚕茧时,只需将方格蔟取下放入电动摘茧机,‘咔嚓’一声整版300多个蚕茧齐齐落地。”2022年,全区小蚕共育率达88.95%,方格蔟推广应用率达84.16%,蚕桑标准化生产整体水平提升。
传统养蚕生产中,除了喂叶、上蔟,人工采叶也是需要大量劳动力和时间的工作。近年来,广西平果市围绕“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加大桑园的投入和管理,标准化种植桑园,推行条桑机械化采收。当地蚕农养蚕广泛采用条桑育,即直接把桑条伐下来喂蚕,不再只采摘叶子,有节省时间、节约劳力、提高劳动功效等优点。“以前天还没亮,蚕农就要起来采叶,现在早上喂蚕前才去伐条,伐条也有电动伐条机,半个小时就能伐够蚕一天的桑叶量,效率大大提高,比摘叶子轻松多了!”平果市蚕业站站长黄若雨介绍说,蚕桑产业已成为平果市的新兴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加强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打好“田间保卫战”。在广西桑蚕原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科技人员正在试验最新研发的桑叶表面干燥消毒机,通过桑叶表面干燥、臭氧消毒等措施对桑叶表面上的病原进行减毒、灭活处理,从而达到防控微粒子病的目的。使用该机型处理后的桑叶饲喂蚕,对家蚕生命力、茧质和卵质有显著提高效果。除此之外,广西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如在桑园里安装太阳能诱虫灯、物理杀虫黄板,以及桑螟产卵高峰期时投放寄生蜂等;在蚕饲养过程中,用隔离、消杀等手段隔断病原体,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新型防僵粉药物、阿苯达唑配方药物的研发,以及核型多角体病毒、家蚕微孢子虫快速检测技术也进一步提升了蚕桑病虫害防控水平。
近年来,广西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加快省力化、轻简化、规模化种桑养蚕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步伐,集成了一套适合广西高温多湿气候条件和全年多批次养蚕的生产技术体系。与传统养蚕方式相比,应用小蚕共育、省力化条桑育、大蚕地面育、方格蔟自动上蔟等先进适用技术与桑叶机械化采收、小蚕切叶机、轨道式喂蚕车、电动石灰筛、方格蔟自动采茧器等轻简省力高效养蚕机具设备集成技术使桑蚕的养殖效率和成功率大幅提高,蚕茧质量指标更稳定,5A-6A级蚕丝生产比例逐步增大。
人工饲料养蚕示范点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工厂化标准化智能化养蚕初见成效。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的家蚕人工饲料研究室里,蚕宝宝们正在蚕座上享用属于它们自己的抹茶色条状“糕点”。“这些‘糕点’是根据桑蚕的营养需要和食性特点,以桑叶粉、大豆粉、玉米粉、维生素、防腐剂等混合调制而成的一种配合饲料。”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介绍,“用饲料养蚕主要有3个好处。一是省力高效,比传统桑叶饲育工效提高3-5倍;二是可以有效防病、防农药中毒,养蚕安全性高;三是可改变种桑养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生产模式,实现工厂化标准化养蚕。”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通过选育人工饲料育专用品种“桂蚕5号”,攻关适合人工饲料育养蚕模式,目前已经可以实现桑蚕的全龄、全季节人工饲料育,在保证饲料和养殖环境的情况下可做到随时随地养蚕。在国家蚕桑技术体系支持下,全区目前已经建立了人工饲料养蚕示范点45个,累计示范推广适宜人工饲料育蚕品种“桂蚕5号”近2万张。2022年,忻城县红渡镇小蚕培育示范基地成功收获一批蚕茧,属于广西农村首家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成功的典范;那坡县同益新公司全龄智能工业化空调养蚕车间进入投产阶段,恒温恒湿的养蚕车间全面采用智能机械代替人工,完全颠覆了传统养蚕模式。
桑饲料研发推广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发展前景可期。在首届桑蚕经济论坛暨桑蚕产品直播带货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认为,作为一种可部分替代大豆粕的“特殊饲料”,桑饲料产业有巨大发展潜力。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经过几年的研究,在蚕桑资源饲料化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突破,利用桑枝和蚕沙加工成为优质的牛羊饲料,成功研发并推广了“蚕羊兼养”模式。“广西蚕桑资源饲料化已经具备量产和大规模推广条件,试点农业企业收购农户桑枝和开发利用蚕沙加工成为优质的牛羊饲料,同时等价置换桑饲料给蚕农带动其发展牛羊养殖,预计每亩桑园可增加2500元左右的经济收益。”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科技人员介绍,“我们研发的这类牛羊饲料中,桑枝占20%、蚕沙占5%-10%,可以消耗大量的桑枝和蚕沙。而当前推广的‘蚕羊兼养’模式完美解决了桑枝秸秆资源浪费、蚕粪乱丢乱弃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有力推动蚕桑产业和畜牧业的提质增效,对广西的乡村振兴和农户致富增收发挥助推作用。”为进一步研发并推广“蚕羊兼养”模式,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于2022年5月与广西牧维康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南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蚕桑生产创新应用数字技术,拓宽技术服务覆盖面。走进位于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镇的叒木天虫蚕业科技有限公司,可以看到公司大厅的中央有一个电子大屏。“这是我们建设的广西蚕桑大数据云平台——智慧蚕房管家系统,它运用物联网、AI、大数据及云计算等热门技术,通过5G网络实现对蚕养殖环境的智能远程监管与农事的精准调控,使桑蚕养殖过程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自动化。”该公司负责人向大家介绍,“我们技术人员通过电子大屏的数据,对大蚕房的实时画面和环境温度、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发现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屏反馈给工人,由工人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数字技术具有精确、精准、精细的优势,不仅可以用于蚕房监管,还可以应用到蚕桑病虫害监测、桑园管护以及技术培训等。在桑树病虫害监测上,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在南宁市建立桑树病虫害观察站,根据观察站虫情测报数据及各地病虫害收集数据,结合广西气象预报,技术人员对当时当季主要发生并可能造成危害的桑园病虫害进行预报预警,并提出防控意见建议。那坡县在桑园建立病虫气象观测站,引入蚕病远程智能诊断系统等,当防控系统监测到病虫害达到防治最佳时期时进行防治,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避免因管护人员经验不足而错过最佳防治时间。在蚕病防控上,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在河池市宜州区、百色市那坡县、河池市环江县、南宁市宾阳县等地建立蚕病测报点,根据预测预报模型形成蚕病预测预警信息,技术人员提前通过广西蚕业信息网发布信息,提醒蚕农做好脓病等蚕病防控措施。在桑园管护上,河池市宜州区运用智慧桑园管理模式,通过智慧农林管护平台进行全程数字化管护,采用桑园破垄施肥技术,增施有机无机生态配方肥,使用智能施肥器和手环,农户不需要丰富的经验,也能精准评估、精准施肥。据统计,2021年以来宜州区已有11个乡镇的低产桑园实施了数字化改造。
数字技术的应用,满足了蚕农多层次、多样化的技术需求。“以前只能等不养蚕的时候才有时间参加培训,或者是技术人员下乡时才能咨询相关技术问题。现在不一样了,如果养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我第一时间就是拍照,然后打开微信小程序桑蚕智能医生,在里面上传照片和提出问题,很快就有专家在线上回复我了。”蚕农李大姐说。桑蚕智能医生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微信小程序,集蚕病智能检测、蚕病远程问诊、蚕病预警、防控技术、茧丝行情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小程序,技术人员线上指导蚕农科学开展蚕桑生产,能有效解决桑蚕养殖户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专业技术人员分身乏术等实际问题。
春满山河际,奋进正当时。当前,各地蚕房、桑园呈现一派农忙景象,八桂蚕业人在青山绿水间逐梦“新丝路”的壮美篇章正在奋力书写。广西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蚕桑茧丝绸全产业链集聚区、蚕桑产业多元转型发展先行区、石漠化蚕桑生态治理示范区,由蚕桑大区向蚕桑强区转变!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