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1版:版名:要闻 日期:20230321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习近平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俄语版)在俄上线开播 广东:向海要粮 牧渔图强 重庆布置春耕生产4项“硬任务” 山西1.4万余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 新农人教会老师傅,好! 浙江全力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 甘肃天祝:民族团结共进谋振兴
  0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 习近平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
·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俄语版)在俄上线开播
· 广东:向海要粮 牧渔图强
· 重庆布置春耕生产4项“硬任务”
· 山西1.4万余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
· 新农人教会老师傅,好!
· 浙江全力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
· 甘肃天祝:民族团结共进谋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03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甘肃天祝:民族团结共进谋振兴

刘剑 周昳轩 刘洪凯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镇本康村“雍曲普雄藏家大院”,藏族小伙儿白生才一家人起了个大早,忙着清洁客房,准备中午食材。“2021年之前,我一直在外务工。这些年,天堂镇的旅游越来越火,所以我回到了家乡,从父亲手里接手经营藏家乐。”白生才说,“回到家乡后,我将藏家乐重新装修了一遍,忙不过来的时候就雇几个村子里的人来帮忙,汉族、藏族、土族都有,大家一起来挣钱。”

  天祝县是周恩来总理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生活着藏族、汉族、土族、回族等28个民族。“大家一起来挣钱”映射出天祝各民族同胞团结一心、共同致富、共谋乡村振兴的和谐图景。天祝县成立以来,先后五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9年12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近年来,天祝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民族关系更加和谐、地区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天祝县委书记沈忠道说,“生活在这里的28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路越走越宽广。”

  

  同心协力,各民族共拓致富路

  记者来到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炭窑沟村牧民郑连东家时,门口停放的不仅有农用机车,还有一辆小轿车。“这都是靠种高原夏菜挣来的。如今,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看病就医、孩子们上学都方便。”跟记者说话时,郑连东的眉宇间满是幸福和满足的神情。“以前,没想过能过上这样的生活。”郑连东告诉记者,他一直以养羊为生,但过去由于生产方式落后,收益低下而且不稳定。近年来,天祝县鼓励、扶持农牧民发展高原夏菜产业,他积极响应,种起了红笋、长寿豆,收入逐渐增加,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也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的宏伟蓝图,凝聚起了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少。”沈忠道表示,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天祝县域内的各个民族要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踔厉奋发。天祝县将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农业、生态工业,全力打造“距内地最近的高原藏乡生态旅游目的地”。

  “当前,天祝县正处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我们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及时发现、精准帮扶、动态清零。”天祝县委副书记、县长杨豪杰表示,天祝县将深入实施特色优势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持续发展壮大高原夏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实施高原食用菌示范基地(二期)、金强川豆类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设施农牧业提升改造等项目;深入实施绿色工业突破行动,构建“一区二园”发展格局。

  

  文化为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每年农历“二月二”和“六月六”,天祝县都会举办隆重而盛大的传统赛马大会,全县及周边省市赛马爱好者以“马”为媒,交流文化、共叙友谊。“在这里不仅能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骑手交流养马、赛马的经验心得,还能交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年赛马会,天祝县打柴沟镇铁腰村走马骑手刘玮都会准时参加。他告诉记者,赛马会期间,县里还会举办非遗展演、文艺表演、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等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效增进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感情。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是多民族和谐交融的纽带,也是各族同胞精神力量的源泉。天祝县把打造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品牌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着力抓好土族格萨尔说唱、华锐藏族民歌、土族安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精神因子,展示少数民族语言、民歌、舞蹈、饮食、服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022年,天祝开展送文化下乡等系列活动100余场次,成功举办赛马大会等文体节庆活动5场次。”天祝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爱花介绍,去年全县共征集、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5项,建立传习所12个,培养非遗传承人114人;实施华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中心、体育场等文化旅游重点项目9项。

  每个新学期,天祝县的学校都会给孩子们上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这个“第一课”拥有一个恒久不变的主题——民族团结。“老师给我们耐心讲述了藏族牧民李坚草吉救助女红军杨文局、抗美援朝期间各族干部群众捐助‘天祝号’战斗机等红色故事,我们听了非常感动,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青少年应该维护好民族团结,努力成长为担负时代重任的有用之才。”天祝县民族中学藏族学生罗更尕吉说。

  “跟学校一样,我们天祝县博物馆也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学习基地’作为教育青少年的重要课堂。”天祝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康青梅告诉记者,近年来,天祝县博物馆深挖馆藏资源优势,秉承“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理念,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群体打造了“藏乡博文小课堂”,每年策划开展不少于60场次的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天祝县培养了一批批民族团结进步的“小小宣传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依托博物馆馆藏文物、社教活动等资源,天祝县注重“从娃娃抓起”,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孩子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领树新风,让各民族群众的精神“富”起来

  “现在村里变化特别大,以前办丧事讲排场,花费大,浪费也大。现在简单多了,一碗烩菜就把事办了。”在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炭窑沟村文化广场,村民谈论最多的是政府倡导的“一碗烩菜办丧事”等新理念。随着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炭窑沟村婚丧事宜大操大办的陋习逐渐“失去了市场”,而捐资助学、建设家乡则成了文明新风尚。

  文明植阡陌,新风润心田。天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天祝县通过制度保障、实践养成、教育引导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引导力,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广泛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理念,把厚养薄葬、抵制高价彩礼、婚事新办、“一碗烩菜办丧事”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创新实施“道德储蓄所+红黑榜”乡风治理模式,引导群众大力弘扬家庭美德,使文明新风寓教于乐、深入人心。深入开展“立德育苗”教育活动,坚持重在平时、抓好平常,以坚定共同理想信念为核心,构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思想,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团结奋进。

  有“德”才有“得”。每逢周一、周五,在天祝县大红沟镇道德储蓄所,许多村民都会手提装满烟头的袋子,用烟头换积分、兑礼品。“通过‘烟头不落地,积分大兑奖’活动的创新开展,越来越多的村民争当义务‘保洁员’,一起努力让共有家园更美好。”大红沟镇工作人员高铭阳说,“道德储蓄所定期举办此类活动,将村民的义举善行‘量化储蓄’,不仅让群众获得了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让群众的精神‘富’了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