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对流经安徽桐城西乡青草镇的大沙河情有独钟,因为她是一条家乡的母亲河,我对她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童年时期,大沙河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两岸风景优美、鸟语花香、树木茂密、竹林翠翠,一派难得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我曾经在大沙河畔读书、放牛、割稻、插秧、挑水、游泳、捉鱼,难忘的岁月与美丽的大沙河一直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沙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发源于大别山南麓岳西县巍岭乡丛毛尖,流经潜山市的黄柏山区至沙河埠出山口,至青草镇徐漕村尖刀咀一分为二成为柏年河和人行河,至乌鱼宕又汇合,经赌其墩入菜子湖汇入浩浩长江和浩瀚的大海。大沙河西与皖水流域分界,东与著名的挂车河流域相邻,是桐城市最大的河流,境内全长74.79公里。
大沙河以母亲河般宽广的胸襟将丰厚的乳汁毫不吝啬地滋润了两岸的人民,铸就了大沙河沿岸的辉煌和人民生活的日益富庶。一年四季澄澈的河水从巍巍大别山深处悠悠淌来,一路叮咚绕过深山、绕过村庄、绕过河谷、绕过城镇,诉说着大沙河不平凡的故事和许多精美的传说,令人神往。
大沙河也是一条历史悠久、经历沧桑的河。1969年和2010年的两次大洪水惊动了大沙河两岸的人民。由于遭遇连续不断的雨水,来自上游山区的湍急水流导致洪水短时间内猛涨。特别是1969年夏季,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给大沙河沿岸的青草人民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惨痛记忆,那次特大洪水撕破了大沙河的咽喉尖刀咀河坝,冲毁了下游的良田,损失惨重。
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的无情侵袭,勤劳宽厚的大沙河两岸人民痛定思痛,依靠党的好政策,及时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加固大坝,特别是随着拥有“小三峡”之称的下浒山水库的建成使用,肆虐的洪水终于被牢牢困在了大沙河的河床里,大沙河两岸的人民彻底结束了水患的困扰,真正过上了海晏河清的安康生活。
现在的大沙河,经过两岸人民的不懈努力,已今非昔比,我曾经无数次徜徉在大沙河的河埂上,一路沿河往上欣赏着大沙河两岸美不胜收的风景: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苍翠欲滴的竹林和杨柳、美轮美奂的落日、星罗棋布的新型城镇、错落有致的美丽村庄、郁郁葱葱的巍巍青山……看见这些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我想起了童年在大沙河畔度过的美好时光,难忘和小伙伴们一起游泳捉鱼割草放牛看露天电影的岁月、难忘在大沙河畔欣喜地看见有人撑着竹排顺流而下,有一种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意境和豪迈气概。
从大沙河一直往上游观赏,就到了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寺——钓鱼寺。钓鱼寺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座山靠水,地理位置险要。小时候我对钓鱼寺一直心驰神往,因为曾经听老一辈说过一段美丽的传说:钓鱼寺对面的大山上隐藏了一个修行的千年巨蟒,巨蟒的头部在钓鱼寺,尾巴还在岳西,这个传说无疑增添了钓鱼寺的神秘感。后来,每次去钓鱼寺游览,我都要登上钓鱼台,仔细眺望钓鱼寺对面的大山,看看那里有什么新的变化,巨蟒是真的修炼成精了么?尽管没有看到巨蟒修炼成精,但是钓鱼寺上游的一座大桥把三县(市)紧密联系起来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登上钓鱼台,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更有姜子牙钓鱼台垂钓的神话传说增添了钓鱼寺的魅力。
历史见证了大沙河的变迁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沐浴新时代的阳光,大沙河两岸,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莺歌燕舞,人民安居乐业,汇成一幅和谐自然的美丽风景画。特别是拥有400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江南水乡青草镇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我不禁惊异于大沙河的沧桑巨变。
青草镇旧称青草塥,位于桐城市西南,与怀宁、潜山两县(市)毗邻,因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预言“五百年前是沙洲,五百年后楼上楼”而名声大噪。桐城西乡有句名谚,“跑一趟青草塥,家来讲之不得歇”。当地居民利用这里水陆通畅的有利因素,特别是大沙河发达的水运条件,进行商贸活动,街市由此逐步形成,成为湖北、安徽两省十多个县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成就了青草塥的繁华。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就是我热爱的故乡,这就是我心中永远魂牵梦绕的大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