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1版:版名:要闻 日期:20230116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探寻“金城”乡村的致富“密码” 干群齐努力,响山村变美了 科技强农雍阳大地谱华章 图片新闻 山西:提标17件民生政策办好12件民生实事 河北:161.3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乡村振兴 聚焦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0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 探寻“金城”乡村的致富“密码”
· 干群齐努力,响山村变美了
· 科技强农雍阳大地谱华章
· 图片新闻
· 山西:提标17件民生政策办好12件民生实事
· 河北:161.3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乡村振兴
· 聚焦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01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科技强农雍阳大地谱华章

——记天津市武清区与天津市农科院共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孙玉龙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

  “农民也迈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要向寸土要寸金,用新成果和新农技做强农业。”返乡创业大学生郑学伟在镇里的农技推广班上讲起科技强农的重要性如是说。不同年龄、不同产业农民对农技的追求、对更好收成的向往,催生出科技强农的旺盛需求。天津市武清区就是这样一片强化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价值引领的热土。

  回望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武清区城上村里小站稻新增了旱直播的新技术模式,农户在实现节水节药增效提质中喜获丰收;河西务镇合义庄村青白农场里,“蓑衣晓翠”、蟹黄南瓜等明星果蔬热销全国;“小兔拔拔”水果萝卜、“小雀蹬枝”口感番茄、“小熊掰掰”鲜食玉米,武清区众多“小字头”农产品,因包含了大农技已成为区域知名品牌。这些农产品及品牌快速崛起的背后,是天津市对农业科技的重视,是武清区与天津农科院通力合作沉甸甸的丰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天津作为都市型农业代表,以农业大区武清先行走出科技强农之路。“目前,武清区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88.35万亩,市级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20家,构建起各类型经营主体和农户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农业格局。”武清区农业农村委党委书记、主任宫汝洲介绍。据了解经农业农村部批准,武清区与天津市农科院共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武清区正以科技强农驱动农业结构调整,逐步调优粮食种植面积,扩大设施农业、高附加值产品种植面积,先行县共建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稳量求质用科技筑牢粮食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我和课题组成员会继续保持‘津强系列’小麦育种水平,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在武清区周庄村试验地,党的二十大代表、天津市农科院小麦育种专家时晓伟蹲在田里记录小麦生长情况。2022年武清区种植小麦面积43.8万亩,品种100%来自“津强系列”;已实现小麦单产443.5公斤,产值超5.8亿元。

  高质高效绿色种植是津门种植人的追求。在武清区的粮食种植中,水稻面积不足3%。但区、院合作项目就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玉粒芬芳、口感香甜的小站稻是天津作物中的明星,曾作为贡米享誉全国。2022年,武清的小站稻被注入科技新动能。

  新品种“金粳518”是市农科院专门为旱直播研发的。“为精准服务武清区小站稻发展,我们开展了育种家服务小站稻全产业链模式,让中国饭碗装更多天津粮。”天津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王胜军研究员带着团队在武清进行水稻直播示范种植。王胜军在地里为来参观的农户算了一笔细账,水稻直播无需育秧、打浆耙田和插秧,每亩地节约各项费用200余元。小站稻科技服务站站长苏京平介绍:“‘金粳518’比育秧小站稻播种晚,但收获时期基本相同,而且亩产实现近700公斤。”

  稳产保收前提下,武清区不断创新种植小站稻品种,从农科院引进品种20余个。天津市华铭家庭农场就创新种植高端优质类小站稻“金稻919”和高产品种“津育粳22”,在武清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指导种植下,5000亩稻田实现收益近千万元。农科院的小站稻现代化智能化高端米加工示范基地,则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普通精白米、GABA米、留胚米等特色高端小站稻米加工技术服务,使小站稻高端米产业全面发展。

  截至目前,区、院先后助力德虎种植合作社、建如水稻种植合作社等近十个新型经营主体,注册自有大米商标近20个,打造“秋日思米”“金穗思秋”“上马台佳傲然大米”等主导小站稻品牌3个。

  

  果香瓜甜特色产业“芯”里美

  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第一站来到了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近十年过去了,这里用特色葡萄产业实现了总书记“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嘱托。“全村种了200多亩,村集体经济更富了。农科院的‘巨玫瑰’每亩产值能到1.5万元。”年近七旬的村民杨振刚说。

  这样的“香甜”产业在武清区迅速发展,精品果蔬装满京津“菜篮子”。针对全区的绿色蔬菜、卫青萝卜、黄瓜、果树等产业,天津市农科院共建立8个科技产业服务站。“每个服务站就像一个微型研究所,专家为当地及周边村镇合作社、农户提供产业相关的种业、基质育秧、减氮绿色栽培、绿色防控、丰产增效等各项新技术。”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程奕介绍。这些农业科技服务站,形成了多种可复制模式,如“科产贸一体化”“市场引领技术创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双促进”等模式。

  “‘蓑衣晓翠’的甜度高、瓜皮厚,适宜长途运输。我们2021年试种亩产量达3000公斤,零售价每公斤卖到了16元,2022年我们扩种到400多亩。”天津青白家庭农场负责人郭书艳为记者介绍优秀品种带来的产业发展。智慧温室里,来自天津农科院的口感番茄、“七星”萝卜、“津秀二号”白菜等明星品种也迎来了丰收。院企一起构建了“科技服务站+家庭农场+电子商务”的“科产贸一体化”模式。蔬菜研究所首席专家张斌等在青白农场组建技术服务团队,量身定制了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我们采用线上微信群、电商微店、社区微团购等方式,实现了从地头到餐桌。”青白(天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辉表示,“自建销售网将议价权、现金流牢牢把握在合作社和农户手上,有利于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目前,该模式以青白农场为试点,辐射带动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年销售农产品300多万公斤。

  武清区蔬菜种植面积30.03万亩,近三分之一是特色产业,实现蔬菜产量近百万吨。大良镇田水铺村种植的农科院“七星”青萝卜,已追上传统沙窝萝卜名气,示范带动全区发展水果萝卜基地达1.6万余亩、销售规模超3亿元。全区现有特色果蔬主导品种百余个,打造“津农精品”35件,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0个。

  

  百名农业特派员带出“田秀才”

  让更多农民共享农业科技发展的成果,是现代农业农村发展题中应有之义。科技强农要面向大多数,也需在补短板上下功夫。

  武清区在特色蔬菜种植上具有优势,但蔬菜全产业链农机化仍有待发展。“85后”的武清姑娘郑学伟返乡创业搞起育苗基地。在专家指导下,她尝试机械化种植蔬菜模式,在西蓝花种、管上实现了“自动化栽苗-无人打药植保-滴管节能灌溉”。现代化的播种流水线和农业工具,使她的合作社实现了年育苗量从500万株升级到2000万株以上。“我当了专家的学生,也要将农业创新的思维和农技不断传播下去。”郑学伟现在已经成了蔬菜农机“土专家”。她带动周边种植叶菜农户一起摸索机械化种植,把精播机免费给农户使用。“现在机械化播种1亩菠菜仅需20分钟,还能节省四成种子成本。”2022年,郑学伟获首届天津市农村创业创新先锋榜·人物典型称号。武清区天津眬森家庭农场负责人王秋祥、天津凯耀豆制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冯迎春等,也是这样的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

  武清区农业农村委与农科院科技处精选了55个经营主体进行“结对”。天津农科院130名农科院专家,受聘成为这些经营主体的技术负责人,为他们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人才支撑。武清区还组建了“武清区乡村人才振兴大院”,这里的技术专家以农民预约点单的方式,一对一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2022年以来,天津农科院共派出点单服务专家200余人次,涉及26个镇街,累计培训武清区农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次。

  科技专家的入驻,有效带动武清区培育了一批田间地头的“田秀才”“土专家”。“水果萝卜书记”张书义、育苗专家王连合、返乡大学生刘磊等,纳入本土专家库人员达30人。下一步,武清区将授牌一批“乡土专家”。他们在产业中播下农科创新的种子,让农业现代化托起更多农人的新农梦。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