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那时的农村会是什么样?如何推进实现?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第36期农经观察,以“加快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对策建议”为主题,与会专家和基层代表围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特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情况、农村公共服务供求表现、下一步加快推进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等议题进行了会商研讨。
《中国现代化报告2020》显示,在人口超过百万和统计数据比较齐全的131个国家中,中国综合现代化指数排在全球第64位,与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那么,农村基本具备的现代生活条件应该是什么样?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瑞认为,既要注意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也要关注国内的先行实践,符合中国实际、凸显中国特色。农村基本具备的现代生活条件应包含生活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乡土风貌和公共安全等维度,具有现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公平性、持续性和动态性等特点。现代生活条件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能够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标准不能太高或太低,既要凸显基础性,也可以有一定的区域差异。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永江认为,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内涵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表现为共同认知;需要硬件和软件相匹配,当前更要硬件先行;需要齐头并进和重点加速相衔接,切入点是补齐短板;需要保持历史耐心与奋力推进相协调。
广西来宾市合山市里兰村曾经是自治区贫困村,经过这些年持续努力,2020年贫困户全部脱贫。驻村第一书记孔威认为,未来应从三方面强化,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健全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法稳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之后,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还存在农民没有成为主体、内容需求需要科学甄别、需要选择符合客观条件的适用模式、管护运营机制还需健全等关键问题,还面临资金投入保障不充分、整治技术模式标准不规范、人才队伍缺失、管护机制不足、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困境。
于法稳建议,基层职能部门要学习已有先进理念、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根据自身情况有序推进提升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选择多样化的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方式。以发挥实效为准则来推动“厕所革命”再升级,并采取合适的推动模式,对验收工程进行全面回头看。引进模式要对相关技术的适宜性进行评估,注重模式创新,新技术和已有技术要进行整合。要完善运营管护、评估、监督、参与等机制,健全整治提升的标准和法制保障。
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文小平也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结合本地实际,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为原则,除此之外,还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到现代家园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目前,农村路网、水网、电网、光网、排污管网等已实现贯通,乡村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但同时,还存在传统设施不完善、不均衡,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新型设施不适应、不充分,供需矛盾有待缓解;财政投入的力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大;投资需求缺口较大,亟待拓宽投融资的渠道;项目运行还缺乏足够保障,亟待建立管护长效机制等问题。”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何龙娟表示。她建议,要着眼中长期制定实施重大工程规划;强化城乡统筹,健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聚焦核心功能,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多元主体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管用结合的长效机制。
孔威则希望从顶层设计上引导群众相对集中居住,以降低铺设基础设施等的成本,也容易提高村民居住环境。他建议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的要素流动。
“从目前情况来看,为促进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群体包容性还需要增强。”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经管学院教授林万龙认为。
他建议,公平性而非效率性应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更优先考虑的因素,必须在进一步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前提下,重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对低收入群体的“可得性”。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改进方面,东部地区侧重针对性补足,中西部地区更应强调整体性提升。今后要把群众养老、低保、子女教育、看病就医等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作为重点。
“要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实事求是注重差异、完善体制机制。”是与会专家反复提及的内容。
“一定要遵循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乡村固有的特点和规律,不能生搬硬套城市办法,可以用传统智慧如院落污水循环等方式来解决乡村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启臻认为。
“这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李裕瑞表示,要遵循尊重规律、稳扎稳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原则。核心是要发动群众、明确目标、制定标准、找准短板、保障投入、统筹行动、建管并重,以及科学地评估成效。还要有效规避以往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并加强乡村宜居性的监测体系建设。
中国农科院沼气科学研究所所长王登山建议,在时间尺度上要有前瞻性,在空间尺度上要有系统思维,在以县域为单位的规划前提下,布局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在项目实施的时间上要做好衔接,应注重均衡发展。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要讲公平性;坚持合作制才能符合农村实际、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将绿色可持续理念融入农民生活当中;产业发展是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尽快制定政策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张琦认为,需要确定相关标准,以及谁来建、怎么建、如何分时间分阶段推进,如何管理、考核评价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需要注意国家、省级、县级、村级、农户不同层级需求、标准的差异性。
“要在加强理论研究、尽快进行政策体系更新、加快构建评价体系三个方面下功夫。”张永江建议。
湖南省浏阳市关口街道南川河合作社甘元田认为,政策落实应以县为单位,建议要把乡村振兴产业组织做大做强,打好经济基础。
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一级巡视员聂新鹏带来了一系列利好消息。目前国家乡村振兴局已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近期将印发。指南明确了组织动员农民参与村庄规划、项目建设、设施管护的程序方法和政策保障。积极研究创新乡村建设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投资投劳项目实行直接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推进建设的程序和方法,使村庄建设主要由村民干。在国家有限的财政资金支持下,将积极研究采取低成本、符合农村特点的垃圾、污水治理模式推进乡村建设,这些政策举措将转化为推进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