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3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30109
人才下沉 科技下乡 服务三农 边界偏远乡村“发”出共同富裕最强音 口袋游乐场欢乐多 北京平谷区: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再创新成效 科技助力雪域高原果蔬飘香 陕西榆林市:多举措加强财政衔接资金项目管理
  0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人才下沉 科技下乡 服务三农
· 边界偏远乡村“发”出共同富裕最强音
· 口袋游乐场欢乐多
· 北京平谷区: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再创新成效
· 科技助力雪域高原果蔬飘香
· 陕西榆林市:多举措加强财政衔接资金项目管理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01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才下沉 科技下乡 服务三农

——产业顾问组科技助力脱贫县巩固成果迈向振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

  “组建产业顾问组是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脱贫县产业发展和脱贫群众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科协联合下发《组建产业顾问组支持脱贫县产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国家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2022年3月,中组部联合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启动了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的相关工作,以“一县一团”方式集中支持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目前,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中国科协充分发挥科技领域平台资源、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机制、动员本地科技工作者参与等渠道作用,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走进脱贫县,为各地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动员本地科技工作者参与产业帮扶

  “经过专家多年研究,终于治好了猕猴桃树的溃疡病,如今,再没出现因溃疡病导致的减产甚至绝收,亩产值达到4万元。”湖南省凤凰县落潮井村党支部书记吴正国向记者介绍。

  打赢脱贫攻坚战期间,落潮井村以猕猴桃种植为脱贫主导产业,种植面积1070亩,带动全村83户300人实现脱贫。但由于猕猴桃树时常发生溃疡病,导致减产有时甚至绝收,虽然全村脱了贫,但产业基础依旧薄弱。

  “溃疡病是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细菌性病害。我们通过高位嫁接抗病性新品种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溃疡病的发生。”猕猴桃研究专家、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王仁才说。

  为推动猕猴桃脱贫产业提质增效,在中国科协支持下,凤凰县成立猕猴桃科技小院、建立猕猴桃专家工作站,引进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王仁才、吉首大学教授刘世彪等多名专家的团队,经过5年多反复实践,2020年研究出用高位嫁接抗病性新品种猕猴桃的办法,经初步论证,可以彻底解决猕猴桃整个行业所面临的溃疡病难题。

  有了专家团队保驾护航,目前,凤凰县猕猴桃产业已发展至17个乡镇,种植面积共计10多万亩。

  “2022年,新嫁接猕猴桃收成非常好,我种的5亩地收入能有六七万元。”65岁的落潮井村脱贫户曾子东说。

  据介绍,凤凰县还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等30余名省州科技特派员,先后建成国家桑蚕技术体系长沙实验站凤凰基地、湘西州农业优质种苗科技繁育中心、柑橘种苗培育基地,为桑蚕、荞麦、文旅、中医药、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县里还出台就业、住房、子女入学等一揽子引才政策。我们通过‘内挖外引’,着力把凤凰县打造成开放包容的科技专家人才聚集地,在实施科技开发、开展产业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培养一批爱科技、讲科技、用科技的‘土专家’‘田秀才’,打造出一支内外开花的科研人才队伍。”凤凰县科协主席吴金泽告诉记者。

  

  发挥好“科创中国”平台资源优势

  “专家讲的都是我们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肉羊疾病防治和草料搭配这些技术要点,对我的帮助很大。”2022年8月,国家科技特派团在都安县开展技术培训,参与培训的都安县养殖户韦吉凤告诉记者。

  近年来,都安县以肉羊为脱贫主导产业,目前存栏量达30万只,带动27个合作社近6000多名脱贫群众稳定增收。韦吉凤在政府帮扶下,通过发展养羊产业,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但令韦吉凤和许多养殖户都感到困扰的是,在规模化养殖中,如何能更好地搭配草料实现高效育肥。

  在中国科协的统筹安排下,2022年8月,由“科创中国”草食家畜健康养殖专业科技服务团团长暨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菅复春带领近10位行业专家,以国家科技特派团的名义赴都安县进行肉羊产业调研,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从疾病检测到防控措施、从养殖技术到手术实操,各位专家教授为养殖户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点,落地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强。”都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据了解,2022年6月,“科创中国”成立由多家研究单位和企业共同组成的草食家畜健康养殖专业科技服务团,已在河南、甘肃、广西等地开展多次养殖技术培训、信息共享方面的技术对接活动。

  “2020年以来,我们打造‘科创中国’平台,整合科学家、企业家及各类机构组织资源,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引导技术、人才、数据等流向企业、地方和生产一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庞晓东告诉记者。

  

  拓展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机制

  “告诉您个好消息,咱们一起申报的课题刚刚获批了,我的研究生可美了,以前愁着北京宁夏两头跑,现在在您的种羊场里就能毕业了。”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玉柱与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寇启芳通电话时说道。

  滩羊产业是宁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产业之一,随着全区养殖基地规模不断增大,优质饲草短缺成为制约滩羊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

  为全面助力宁夏滩羊产业发展,对口帮扶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瞄准优质饲草关键生产环节,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团队优势,不断研发适合宁夏地域特点的饲草品种选育、草种生产扩繁、饲草丰产栽培、牧草病虫害防治、饲草加工转化和新型牧草资源开发等技术,组团式开展帮扶工作。

  “旱作地区饲草要想丰产稳产,品种的选育至关重要。”中国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于菲菲长期关注宁夏引黄灌区的土壤盐渍化问题,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不断培育耐盐碱新品种,在荒碱滩上种植甜高粱品系饲草,不但提高了盐碱地的产能,还有效改善当地土壤盐渍化问题。基于这些工作,于菲菲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入选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解决苜蓿种子生产企业‘卡脖子’问题是保障饲草种植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毛培胜领导的团队,长期致力于饲草种子扩繁技术研究、优良品种的繁殖世代管理等。他们与宁夏当地院所合作,在银川市、固原市、盐池县、平罗县等地构建了苜蓿种子扩繁示范基地,持续开展苜蓿种子田播种、水肥管理等关键技术推广。

  “如何提高草地的生产能力是基层生产中核心的问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院长张英俊,带领团队在西吉县、红寺堡区推广禾-豆饲草间作技术和免耕补播豆科牧草技术,提升饲草产量和质量,有效提高县域饲草供应能力,促进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过去的单兵作战到现在的组团帮扶,有了学院党委的支持和保障,让我们干起来更省劲、也更带劲,更能集中精力把技术、智力、管理等要素推向一线,让农牧民的技术硬起来、‘钱袋子’鼓起来。”玉柱说。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