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县的护老“管家”为鸬鹚乡徐茶村严盛岳老人测量血压。
“帮我修剪指甲、换洗衣服、打扫卫生,家里什么活都干,就像亲闺女一样……”近日,家住浙江省景宁县沙湾镇七里村的81岁老人毛凤燕心情激动,看着家里一尘不染的地面,叠放整齐的换洗衣物,杂乱无章的电线被整理得井井有条,她给养老服务队陈海美团队一行打上了“非常满意”的评价。老人没想到,儿女不在身边,政府组织的养老服务如此贴心。
毛凤燕老人所在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山区县,这里和不少“空心化”的县域一样,71.2%的农村群众选择到县城或外地打工创业,136个行政村里,剩下的绝大多数是留守老人。今年以来,县里将浙江省养老服务“爱心卡”试点建设作为契机,在全县开展“托管式”集中服务、“大篷车”巡回服务、“管家”上门服务、“银龄”互助服务、“党员爱心”志愿服务的“5+N”服务模式,开创了“山区养老”的新格局。
11月22日一大早,鹤溪街道张村村的老人张翠珠与同村50余位老人陆续来到党群服务中心。这天,他们要统一领取县里发放的养老服务“爱心卡”。
“不仅可以帮助买药、洗澡,还能修理家电、代缴水电费,买生活用品还有额外优惠!”这段时间,“爱心卡”的神奇功能已在老人们中间不胫而走,这让张翠珠也多了几分期待。
据介绍,浙江从2022年开始在全省推行的“爱心卡”养老服务,是指建立在现有养老补贴制度的基础上,为老人们提供助餐、助浴、助行等的养老服务形式。“爱心卡”由老年人自愿申领,与其他相关保障制度和补贴政策相衔接。目前,全省首批养老服务“爱心卡”试点县市共7个,景宁县是丽水市唯一一个入选的试点县。
为找准老人最迫切需要的服务项目,景宁自接到省里试点任务就抽调干部成立调研组,多轮次开展“走村入户”摸底工作,并结合县里“一村社一团队”“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农村党员责任区”等工作载体,在最终收集梳理的3200余个需求建议基础上,形成了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助购等10大类共97项服务内容。
景宁县民政局局长雷洁畅说,吃饭、洗澡这些可能对城市居民来说“不算事”,可在山区农村就是大事、难事,尤其对于一些留守、独居老人而言。“我们根据老人的年龄情况、经济情况、社会贡献及身体状况四个维度,对‘爱心卡’进行分类定档;再依托社保卡,设置统一标识,并以虚拟‘爱心分’形式,按月发放至老人社保卡养老服务专户中。”雷洁畅说。这些虚拟分就成为老人们换取养老服务的“虚拟资产”。
据了解,景宁县1个“爱心分”可兑换价值1元的养老服务,最高可达每月525积分(元);在筹资模式上,“爱心卡”实行“家庭出一点、社会捐一点、集体担一点、财政投一点”的筹措模式,由老人自愿申领。老人可在指定服务供应商使用爱心分购买养老服务,也可在指定商户购买价格优惠的生活物资。试点半个月,“爱心卡”的申请就已达2316人。
“滴滴滴——”
清脆的喇叭声打破了山村寂静,陈海美一行人作为当地“爱心卡”定点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驾驶他们的“养老爱心大篷车”驶入了大漈乡潘宅村。
大漈乡潘宅村的梅盛兄高兴地到门口相迎,他知道,自己和老伴的高血压药又送到家了。代购药品、代买物资……这些对正常人来说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80多岁、腿部又有残疾的梅盛兄而言却并不容易。
“一大早我就在‘畲乡爱老’智慧服务平台上看到梅盛兄等几位老人预约了上门日常清洁和其他一些服务。”陈海美告诉记者,“这不,我们刚从沙湾镇毛凤燕家出来,就赶紧往这边赶,一会儿还有好几家呢。”
“景宁有70.6%的村分布在600米海拔的山上,老人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养老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不足。”陈海美说,“现在这些山区老人有什么需求,都会想到我们的爱心‘大篷车’了,无论是出行还是采购,我们既能陪护,也能跑腿。”
记者钻进陈海美的养老爱心“大篷车”一探究竟,外表虽是普通面包车,但内部却称得上是“养老百宝箱”。血压仪、血糖仪、急救药箱、服务包、一些防暑止泻等非处方常用药、餐饭保温设备、老人清洁全套用品等应有尽有,还配备了一些家用服务保障设备,用来帮助老人维修电器、搬运重物。
工作人员按照“老人预约订单、乡镇和相关部门审核、就近开展服务、大篷车集成派送”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助行、助医、助急、助购、代销、紧急救助等“巡回式”流动服务。
为强化就近服务,景宁县还在21个乡镇(街道)选聘了一支由专业人员、网格员、乡镇卫生院医生、村民等组成的“畲乡养老管家”,就近开展基础的“接单”服务,并实行“每日一探访、一询问”,及时了解动态需求,保障安全。
目前,景宁县已购置爱心“大篷车”4辆,巡回服务359人。127名“畲乡养老管家”共上门服务4300余人次,累计服务1700余次,老年人服务满意度达97.3%。
11月末的一个晚上,英川镇黄垟口村独居老人林昌双家里的灯泡“啪”的一声烧掉。由于家里没有备用灯泡,对接党员毛小付得知后,马上驾车开了3公里山路送来了新灯泡并安上,临走时又发现地上有积水,仔细检查后发现是水管冻裂,当时就找来工具修好。“简直比我儿子还贴心!”林昌双对党员小付不停夸赞道。
类似的例子还有家住梧桐村的项银梅,96岁老龄的老人患有高血压,经常忘记服药。党员陈立福是项银梅的联系人,只要一有空,就会去项奶奶家走走逛逛,“监督”她按时吃药。
项银梅告诉记者:“子女都不在家,幸亏有小陈他们这样的‘山区护老员’在我身边关心照顾我,真是太感谢了。”
这一切正源于景宁在全县21个乡镇(街道)构建的“党组织+党小组+党员+责任区”模式,在乡村和社区划定党员责任区,为留守老人特别是“爱心卡”持卡对象定制“温暖”。
为了更好守护留守老人,责任区以党小组为单位,综合考虑党员特长、分布、熟悉程度等情况,采取党支部、党小组指定和党员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为每名党员确定5—7户包干联系群众。与此同时,制定联系走访、政策宣传、便民服务、村风示范、矛盾调解等包干职责,每名党员每月至少联系责任区群众2次。
如今,老人们无论是身体不舒服了,或是家里电器坏了,还是养的鸡鸭跑了等等,类似的“小事”都会第一时间联系对接党员。山区“护老员”已成为村里老人的“主心骨”。
此外,景宁县由144个村社党组织牵头,推出了爱心农场、爱心食堂、爱心理发等爱心服务品牌,为老人提供免费服务,引导党员积极加入到护老行动中,党员服务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评优评先等重要依据。
2022年,景宁县7000多名在家党员通过主题党日、对接联户、进社区服务等方式,为留守老人提供暖心服务5.2万余人次,解忧3.5万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