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6版:版名:渔业渔政 日期:20221222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决定成立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委员会 非洲国家罗非鱼健康养殖技术研讨班线上线下同时开班 图片新闻 “大黄鱼多性状复合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应用”通过现场测产验收 养殖河鲀走出产业兴村路 靠海吃海有了“荣成新解” “鱼鸟共生”又现青海湖
  006版:渔业渔政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决定成立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委员会
· 非洲国家罗非鱼健康养殖技术研讨班线上线下同时开班
· 图片新闻
· “大黄鱼多性状复合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应用”通过现场测产验收
· 养殖河鲀走出产业兴村路
· 靠海吃海有了“荣成新解”
· “鱼鸟共生”又现青海湖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12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如今,裸鲤资源恢复至十多万吨,鸟类数量达五十多万只——

“鱼鸟共生”又现青海湖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十年来,青海对裸鲤进行了多方位的科学保护,资源量增加到10.85万吨,比保护初期增长了42倍。如今,青海湖这颗高原‘蓝宝石’呈现出鱼鸟翔集、碧水蓝天的生态美景。”近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祁洪芳说。

  青海湖只有一种鱼类,就是青海湖裸鲤,也叫湟鱼。每年盛夏时节,成群结队的湟鱼沿着青海湖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到淡水河中产卵,形成了“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

  湟鱼是青海湖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仅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湖周支流。然而由于湟鱼生长慢,加之过度捕捞,2000年青海湖的裸鲤资源不足2000吨,湟鱼被列为濒危物种。这引起了青海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青海省政府实施第四次全面封湖育鱼政策,和往年的封湖育鱼不同,这一次是“零捕捞”。

  2002年8月,全省第一次裸鲤资源蕴藏量探测工作开始,技术人员采用水下声纳探测技术对青海湖渔业资源量进行监测。此后每年8月份,都会对全湖的裸鲤蕴藏量进行昼夜监测,每次的监测工作,团队成员吃住在船上,特别是要克服晕船带来的不适和海面上的大风大浪对探测工作带来的不利,这是一项艰辛而又富有挑战和风险的工作。2005年9月11日,青海湖渔业资源探测的第四年,这天夜里,突如其来4米多高的风浪将监测船从300多米外的抛锚地刮到海心山附近的暗礁上搁浅。祁洪芳心想,这回看来是回不去了,但她还是沉着地守护着仪器,在渔政人员的指挥下,冒着船随时下沉的危险,运送大家陆续上岸。

  从2002年到今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探测工作已经开展了整整20个年头。这项工作的开展为准确探明青海湖裸鲤资源总量、为青海湖封湖育鱼效果评价和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1年11月,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沿着青海湖360公里的水涯线,埋设了200余块标石,建立了湖泊拐点坐标系。此后,每年都对青海湖湖泊面积、海拔高程、湖水深度、容积以及湖水理化因子、湖泊生物、生产力、入湖资源量、裸鲤生活史、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搭建起较为翔实的青海湖裸鲤基础数据资料库。

  “2000年,青海湖裸鲤不足2000吨,那时候鸟类10几万只,2021年裸鲤资源恢复至10.85万吨,鸟类数量达57万只。”祁洪芳说,单从这一组数据上可以看出来,鱼多了,鸟才多了,“鱼鸟共生”的生态环境更加和谐了,这也就是一代又一代护鱼工作者坚守的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