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1版:版名:要闻 日期:20221126
习近平同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举行会谈 习近平就所罗门群岛遭受地震灾害向所罗门群岛总督武纳吉致慰问电 “金棒棒”敲开致富门 让好日子更稳当更有奔头 四川今年已完成57万户卫生厕所新(改)建任务 汲取精神力量,建设美丽幸福村 图片新闻
  0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习近平同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举行会谈
· 习近平就所罗门群岛遭受地震灾害向所罗门群岛总督武纳吉致慰问电
· “金棒棒”敲开致富门
· 让好日子更稳当更有奔头
· 四川今年已完成57万户卫生厕所新(改)建任务
· 汲取精神力量,建设美丽幸福村
· 图片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11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好日子更稳当更有奔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开封答卷”
焦宇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范亚旭 王帅杰

  11月21日,在河南省兰考县8万亩黄河滩区紫花苜蓿种植基地,数十辆大货车正有序地装载青贮裹包,成千上万吨饲草将从这里陆续运往滩外的奶牛养殖场,成为奶牛的“美味佳肴”。入冬以来,这样繁忙运输的景象在黄河滩区已成为常态。

  “兰考的土质、气候非常适合苜蓿生长,基地的苜蓿一年能割六茬,一亩地可年产苜蓿鲜草3.5吨。”龙头企业田园牧歌公司兰考项目负责人李楚说。扎根黄河滩区的紫花苜蓿,既是“锁风沙、治盐碱、改生态”的生态草,也是黄河滩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富民草。滩内种草、滩外养牛,以畜定草、草畜结合。目前,兰考县沿黄滩区优质草业带基本形成,带动全县1947户低收入群体增收。

  “以前我们在滩地上种庄稼,土地漏水漏肥,收成少得可怜。现在成了产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就有五六千元。土地流转出去,一亩地一年还有800元的补贴。”在基地务工的兰考县东坝头镇杨庄村村民雷欢胜提起现在的生活,透着满满的幸福感。

  兰考县的生动实践,是开封各县区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真实写照。

  防返贫、强帮扶,兴产业、促就业,夯基础、补短板。去年以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号角响彻开封大地,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开封市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重监测 防返贫 密织网络巩固成效

  在杞县沙沃乡杨寨村产业园的蔬菜大棚里,村民们戴着口罩,把一棵棵鲜嫩的小青菜从地里拔出来,去根、剃叶,入筐码放整齐。收货商把装好的小青菜过秤装车,运到产业园的扶贫冷库里存放,等待外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沙沃乡组织蔬菜运输车队,采取“点对点”对接模式,及时把小青菜销往郑州、开封、新乡等地。

  “杨寨村产业园每年预计生产蔬菜2100万斤,累计带动全乡1000人就业增收。眼下,正值蔬菜销售旺季,全力确保农产品顺利‘出村进城’就成了我们做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的头等大事。”杞县副县长、沙沃乡党委书记崔敏说。

  全力保供稳价,守护“舌尖幸福”。开封市委、市政府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科学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稳产保供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成立蔬菜促销工作专班,组织各单位、县区及乡镇政府机关食堂优先采购本地蔬菜,各县区组建蔬菜促销微信群,指导经营主体采取基地直采、网上团购、“点对点”配送等方式,促进果蔬就近就地销售,确保农产品产得出、运得走、供得上。

  如何帮助脱贫后的群众巩固脱贫成果?多管齐下防止返贫,是当务之急;精准监测、精准帮扶是关键。

  “扶上马送一程。”开封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重点薄弱环节,坚持将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切实筑牢防返贫致贫“堤坝”。在常态化预警排查和季度性集中排查的基础上,组织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网格员等基层力量,逐村逐户逐人开展全覆盖排查,及时将返贫致贫风险户纳入监测范围开展精准帮扶。

  ——加强精准监测。通过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监测预警、群众自主申报3种途径,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范围,确保及早发现、应纳尽纳。

  ——开展精准帮扶。每户监测对象明确一名公职人员作为帮扶责任人,组织定期入户走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精准施策,确保有人管、管到位。

  ——建立会商机制。每月召开行业部门工作会,研判、分析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各行业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做好信息预警、数据共享、数据比对等工作,为乡村组织开展预警性常态化排查和确定监测对象提供信息支撑。

  

  抓产业 促就业 群众增收更有保障

  走在兰考县张庄村“幸福路”上,手工布鞋坊、春光油坊等特色商店映入眼帘。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张庄村里的特色产业不断丰富,直接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百姓富。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庄村调研指导,并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开封市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促增收、促振兴。

  说一千,道一万,稳定收入是关键。开封市推动各县区以基地促园区,以园区促全链条式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做实做优产业增收项目。全市已发展培育了杞县潘安食品、祥符区木易牧业等346家帮带企业,带动脱贫户及监测对象4063人就业,实施产业项目209个,带动脱贫户27864户次,预期户均受益2545.21元。

  产业嵌特色,鼓起“新钱袋”。双楼村的药材、蜜瓜和豆角,五闫村的葡萄,大蔡村的水产……前期“播撒下的种子”如今在祥符区曲兴镇已“遍地开花”。近年来,曲兴镇利用地处黄河滩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立足增加就业岗位、产业提质增效和群众增收致富,形成瓜果、蔬菜、中草药、水产等特色产业,“一村一品”方兴未艾。

  在杞县,一头大蒜“长”出来的产业链拉伸出了诸多新品牌。走进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蒜片、蒜粉、黑蒜等大蒜的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杞县以潘安食品为龙头的多家大蒜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40万吨,在河南省内位居首位,所产的蒜片、蒜米、蒜泥、蒜粉、黑蒜等系列产品,不仅增加了大蒜附加值,而且产品畅销国内外。

  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产业为基,就业为要。开封市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推进“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厂门”等“点对点”“一站式”就业服务。探索实施了“乡贤+建设”“乡贤+服务”“乡贤+发展”三大工程,打造人才回乡、信息回馈、项目回归、资金回流的“回归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截至目前,全市共实现脱贫人口稳定就业106804人。

  脱贫群众有活干、有钱赚,收入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当下正值红薯销售旺季。在祥符区万隆乡龙海薯业隆佑昌网货供应中心,“80后”返乡创业青年、龙海农作物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吴龙海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目前,我们公司每天线上销售红薯1万单左右,还有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商线下订购红薯,每天销售近100吨。”

  吴龙海的老家万隆乡小高庙村地处沙区,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2009年春节在外工作的吴龙海回家,听村里流传“宁喝西北风,不嫁沙土窝”的顺口溜后,心中五味杂陈。春节后,他毅然放弃了警校分配的安稳工作,选择回乡创业,在“沙土窝”里施展拳脚。如今,通过红薯研发、育苗、种植、电商销售等,吴龙海不仅实现了创业梦,还带动万隆乡附近脱贫群众200多人实现就近就业,750多户群众实现产业增收,让“沙土窝”成了“金银铺”。

  为助力产业发展,开封市畅通企业和农户融资渠道,探索出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普惠授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的“一平台四体系”模式。今年,全市新增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09亿元,惠及12170户,当年新增发放精准企业贷款1.12亿元。精准企业贷款发放工作排名位居全省第一。

  

  乘胜势 强气势 乡村振兴接续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开封市新征程上持续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

  2022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开封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夯实基础,从“环境美”到“内涵美”,由“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全市各县区顺利通过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验收,扎实开展农村户厕摸排整改,确保整改一户销号一户。

  与此同时,开封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乡村建设行动领导小组,构建了“市级统筹调度、部门牵头推进、县区负责落实、乡村具体实施”责任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编制完成630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三级及以上普通干线公路乡镇节点覆盖率、建制村通客车率均为100%,光纤实现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率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如今,走进开封各村,房前屋后越来越干净整洁了,群众生活习惯也清洁卫生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封市依托“五星”支部创建作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工程,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五星”支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五星”支部创建实施办法》等文件,细化考评细则,聚焦“弱、乱、穷”问题突出的村,精准选派力量整顿。开展“婚嫁新风进万家”“整治农村陈规陋习”“星级文明户”三大专项行动,着力整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陋习。

  “金星银星,比不上俺们的‘文明幸福星’。”在开封市祥符区罗王镇罗王村,村民提起“五星”支部创建带来的实惠夸赞不已。罗王村是开封市“和睦家庭”创建工作示范村,该村通过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评选星级文明户,不仅形成了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还有效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不断为群众幸福“加码”。

  “小评比”触动观念大转变。“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开封市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倡导孝老爱亲、勤俭持家,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大大增强了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曾经的软弱涣散村到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兰考县仪封镇代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代庄村“两委”自主创建了党建“一拖四”模式:由一名党员或群众代表分包自家周围四户邻居,负责传达上级精神和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这个模式让村‘两委’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困难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代庄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说。

  奋斗未有穷期,赶考仍在路上。“我们要勇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内涵更丰富,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交好‘开封答卷’。”开封市委书记高建军信心满满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