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3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21104
良田沃野绘新图 脐橙上市采摘忙 “绿防技术让咱农民种粮积极性更高了” 安徽濉溪:万亩高油酸花生喜获丰收 河北磁县:有了“田保姆” 农民当上“甩手掌柜” 河南南召:“三变”改革生动力 村增资产户增收 山东莒南:高榆木梳“云端”俏销
  0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良田沃野绘新图
· 脐橙上市采摘忙
· “绿防技术让咱农民种粮积极性更高了”
· 安徽濉溪:万亩高油酸花生喜获丰收
· 河北磁县:有了“田保姆” 农民当上“甩手掌柜”
· 河南南召:“三变”改革生动力 村增资产户增收
· 山东莒南:高榆木梳“云端”俏销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11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良田沃野绘新图

——江苏省如皋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纪实
龚红武 李晓晨 钟佳鑫

  

  

  良田沃野绘新图

  

  景象如画的如皋高标准农田。 资料图

  江苏如皋,南依长江、东濒黄海,地处沪、苏、通长江金三角“支点”,是江海平原上最早成陆的地区之一,因气候条件“最适宜于人之生存、物之繁殖”,被国际自然医学会确认为第六个世界长寿乡。

  然而,坐拥107.94万亩耕地面积的如皋,一度饱受高沙土“土壤多沙、极其贫瘠”之苦。1958年,斗志昂扬的如皋人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治沙斗地”,从“低改高”“夏改春”“旱改水”试点,到全面推进“削平高沙土,实行旱改水”,完成了全市高沙土平整改造的创举。

  迈入新时代,如皋继续发扬“治沙精神”,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高站位规划、高质态建设、高效益“使用”,走出了一条粮食丰产丰收、产业融合并进的如皋新路子。

  

  强化顶层设计,打造创新“引擎”

  “高沙土、龟背驼,下的雨水四边流”“麦秆儿长得筷儿高,三亩麦子一担挑”“高沙土上长杂粮,农民没的米饭尝”……这是过去如皋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治沙改土”、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曾经的“龟背驼”如今成为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

  近年来,如皋围绕农田规模化、宜机化、生态化目标,构建“全市一盘棋,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制度”新格局,全面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加速,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如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高位推进,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项目镇(区、街道)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市级层面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商会办机制和督查推进机制,形成了全市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投入。如皋在中央、省财政补助资金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筹资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今年,全市在建高标准农田11.12万亩,共投入财政资金4.5亿元,亩投资标准达4000元以上。

  为实现以专业管理促进质量提升,以市场化竞争促进投资节省,2021年,如皋改变以镇(区、街道)为单位落实施工主体的“惯性思维”,将2-3个镇(区、街道)作为一个项目标段进行项目建设,引入代建模式,由国企富皋万泰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代建,自项目立项至质保期结束全过程一体化、专业化管理。

  如皋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柳杰军表示,以往农业农村部门既是项目的管理者又是实施者,是集“裁判员”“运动员”于一身的畸形错位,代建模式“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彼此分离、相互制约,有效带动了各自角色归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保证工程质量是真正实现“高标准”的必要条件。为此,如皋专门设立部门监管、专业监理、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其中聘请村里老党员作为村级监督员参与现场监督;及时公布建设内容、技术要求、施工要点等信息,营造“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的监督氛围,切实把实事办出实效,办到老百姓心坎儿上。

  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4.7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9.26%。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江苏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高质高效推进,夯实产业根基

  节约耕地明显、灌溉用水效率高、运行管理方便、工程寿命较长……说起暗渠的优点,如皋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杰如数家珍,暗渠管道埋深0.7-1.0米,基本不会影响渠上方农作物生长,管道内常年有水,生物正常生存,与混凝土明渠相比,生态效果更为明显。

  事实上,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暗渠管道工程在如皋已有近40年的应用历史。高沙土土质沙性、颗粒粗厚、蓄水能力差等特性,决定了如皋必须找到适应本市农业生产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仅在2021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暗渠建设工程量约为明渠的5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进一步破解耕地资源紧张难题,如皋将目光瞄准了排水沟,创新将排水沟宽度由2-3米缩窄至1米以下,并采用生态砖叠砌的方式建成“生态长廊”,在保障水生生物生存空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溢出耕地资源。

  针对排水沟易淤积、难管护等问题,如皋又率先引入了生态护坡工艺,通过生态砖、草皮、土体的相互作用对坡面进行防护加固,不仅能避免沟渠过度硬质化,而且能降解农田里残存的化肥农药,还美化了田园环境。

  朝着“绿色生态”“优质精品”发展方向,如皋探索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步伐不断加快,将农田建设与水环境治理相结合,构建“一循环、两调节”农田尾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了农田退水微循环,资源再利用,探索开展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试点。

  站在城北街道天河桥村的地头,成片成片金黄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际,每400米“镶嵌”着一条生态沟渠……如皋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副科长庄中建介绍,这是天河桥村今年启动的生态沟渠试点项目,正是对尾水循环再利用的一次重要探索实践。

  “肥水不流外人田”。作为农田的“毛细血管”,沟渠是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的最后一环。农田尾水通过生态沟渠进入专用蓄水池,利用循环泵输送返田灌溉,直到尾水“肥力”被农作物反复吸收,达到排放标准。“节省了灌溉用水,提升了灌溉效果,同时更加绿色环保。”庄中建说。

  天河桥村党总支书记刘军介绍,村“两委”还引导村民向蓄水河道内投放鱼苗养殖,一方面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净化功能,另一方面养殖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提升群众参与沟渠管护的积极性,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浦东社区则乘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智能灌溉技术的东风,试点建设了泵站、渠道、农田“三位一体”的节水灌排系统,实现渠道水位恒定和田间自动灌水,同时也可通过手机APP进行远程控制,让“下游无水”“溢堤毁渠”成为历史。

  从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生态化改造,到构建农田生态系统,再到“智慧升级”灌排系统,如皋坚持把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贯穿高标准农田建设始终,不断改善全市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激发发展潜能,赋能乡村振兴

  “以前土地不成片,收一家就要开仓存一家的粮食,去年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成片收割、满仓存粮,机械成本亩均降低4-5元,效率提升了一倍还多!”白蒲镇顾岱村同心家庭农场主吴迪林说,“农场拥有各类大中型农机具30多台套,可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为集约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如皋坚持统筹推进土地规模治理,突出耕地连片整治、集中开发,规模由连片500亩提升至1000亩再到2000亩,探索整村推进区域化治理模式,以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和规模效益。

  高标准农田对稳定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作用明显。近几年来,如皋粮食产量稳定在67万吨,其中优质小麦良种、优质食味稻米种植占比分别达98%、80%。今年夏粮又取得了面积、单产、总产、价格“四增”的好成绩。

  “借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皋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升的前提下,构建了花木盆景和“三黑三白”(黑塌菜、黑鱼、黑猪及优质大米、白萝卜、白蒲黄芽菜)等特色产业格局;“苏·皋长寿”集体商标、“如皋黑塌菜”省级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玉兔”“长寿”等企业品牌、“蒲塘”等江苏农产品品牌和“如皋大米”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黑塌菜是如皋特有的蔬菜品种,也是全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21年,全市以搬经镇为核心,将规模种植面积扩大到2.1万亩,建成70亩黑塌菜种源繁育基地,百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个,形成集品种、种植、加工、冷藏、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带动农民创业就业1.18万人,人均增收5200多元。

  “我们通过举办镇级、村级节庆活动,组织休闲采摘、农事体验,承办周边县(市、区)的农民培训等多渠道引流,让优质稻米、农场果蔬等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提升20%以上。”磨头镇丁冒村党总支书记顾平说,“村里正在开发民宿、农庄等农旅融合新业态,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不只是丁冒村,如皋各镇村通过将高标准农田内涵外延,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让农田发挥高效益,让农民获得高收益。

  打造一批规模大、生态优、效益高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十四五”末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达80%以上,争创区域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市……如皋正加快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思路清晰、信心更足、步伐更快,新时代的如皋人必将延续“治沙精神”,谱写出新的壮丽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