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8版:版名:广告 日期:20221021
高原农事忙 沃野满目新
  008版: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高原农事忙 沃野满目新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10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高原农事忙 沃野满目新

——青海省多措并举夯实农牧业稳产保供和农牧民稳定增收基础

  

  

  高原农事忙 沃野满目新

  

  青稞。

  

  

  高原农事忙 沃野满目新

  

  藏羊产业。

  

  

  高原农事忙 沃野满目新

  

  草原上的牦牛。

  

  

  高原农事忙 沃野满目新

  

  育苗。

  

  

  高原农事忙 沃野满目新

  

  养殖合作社分红。

  

  

  高原农事忙 沃野满目新

  

  青海三文鱼加工车间。

  

  

  高原农事忙 沃野满目新

  

  秋粮丰收。

  

  

  高原农事忙 沃野满目新

  

  青海贵南藏绣产业。

  

  

  高原农事忙 沃野满目新

  

  马铃薯丰收。

  2022年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66万亩,比上年增加13.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55.6万亩,比上年增加12.6万亩,均是近十年增长最多的一年;2022年上半年,全省一产增加值54.6亿元,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06元,增长5%,农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快建设千头牦牛、千只藏羊生产基地,预计2022年末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可达42.48万吨。改造提升5000栋旧棚,提高设施农业种植率,创建一批蔬菜标准园,“肉盘子”“菜篮子”更充盈……

  丰收时节,青海省三农发展捷报频传,三农画卷精彩连连。

  农牧业兴则根底强,农牧民富则国家盛,农牧区稳则社会安。今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青海省农业农村部门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抓手,统筹实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农牧业丰产增收形势良好,农畜产品市场供销两旺,群众增收势头强劲。

  

  多措并举,确保粮食丰收

  又是一年秋意浓。眼下正值秋粮丰收季,高原大地从东到西的农田里机声隆隆,一派丰收景象。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民族村拉沙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生云摘下一个麦穗,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去年的小麦,一个麦穗有50粒麦子。今年一个麦穗有60多粒,麦穗又大又饱满,我们预计一亩地要产1000斤。”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大事。今年开春以来,全省各地认真抓好春播备耕各项工作,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农资供应充足,农田渠道维修、灌溉、农机服务等支农服务到位,各项生产任务落实落地,粮食生产开局良好,为全年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稳面积、抓复种、强管理等措施,全省上下齐心,全力保障粮食生产这一‘国之大者’。”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2022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66万亩,比上年增加13.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55.6万亩,比上年增加12.6万亩,均是近十年增长最多的一年;播种油料作物220.24万亩,增加3.54万亩。

  层层压实责任,确保种植面积。省政府与8个市州签定目标责任书,压实党政同责,将粮、油、菜生产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乡(镇)、村社,落实到具体的田头地块。及早安排下达春耕生产资金20亿元以上,特别是针对化肥等农资涨价问题,落实青海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5976万元,确保各项生产任务落实落细。同时,将春播、田间管理与耕地“非粮化”及撂荒地排查整治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完成耕地“非粮化”整治11.5万亩,复耕复种撂荒地12.66万亩,撂荒地整治完成台账内任务的113%。

  有序推进生产,抓好夏收复种。按照今年“增粮稳油扩蔬”的总体思路,建设优质春小麦生产基地71万亩、青稞生产基地102.1万亩、油菜基地100万亩、马铃薯基地80万亩、蔬菜基地30万亩,通过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双减行动、轮作倒茬等一系列项目实施,抓牢“米袋子”和“菜篮子”,种植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提高。

  科技是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全省组建三支服务三农队伍,20名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组成40个科技服务组包县联乡到村,与农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组建12支专家团队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在一线转化应用。全力组织开展冬小麦抢收打碾,河湟谷地17万亩冬小麦获得丰收,总产8000万公斤。气候较暖地区努力扩大生育期短、成熟期早的蔬菜等作物复种面积,已经完成复种面积16.3万亩,较上年增加3万亩以上。

  加强田间管理,抓好抢收快打。统筹做好“一喷三防”,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开展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抓好小麦条锈病、油菜角野螟、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针对今年干旱、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实际,落实部门联席会商研判机制,强化灾情监测预警,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加强灾后技术指导服务,最大限度减轻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同时,全力提高机械化水平,迅速落实深耕农机补贴政策,多部门联合保障农机及时运转作业,各级农机技术部门检修农机37.98万台(套),全省现有的3500多台收割机正常作业,确保颗粒及时归仓。截至9月底,全省农作物收获面积达575.47万亩,占总播任务的66.5%,其中粮食作物335.02万亩。

  

  精准施策,保障供应充足

  金秋时节,高原大地丰收在望。柴达木的枸杞红,一粒粒枸杞贴着“有机”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祁连山下牛羊壮,“青字号”特色的牛羊肉,被端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深秋时节的祁连草原草色已由绿转黄,羊群悠闲踱步,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达玉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文长太正忙着为一笔大订单做准备。

  “随着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我们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牛羊养殖既绿色又科学,使得牛羊肉品质越来越好。现在外地的老板直接上门来收购,价钱给得高还方便。看着家门口优美的生态环境和鼓起的腰包,百姓心里美滋滋的。”文长太说。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区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抓手,统筹做好畜牧养殖、蔬菜种植、产品流通等各项工作,畜牧业呈现存栏增加、出栏增加、草食畜繁活增加和肉蛋产量增加的“四增”势头,蔬菜种植生产水平和产量达到新高。

  “肉盘子”更充盈。强化养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千头牦牛、千只藏羊生产基地,引导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分群饲养、组群补饲,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牛羊养殖向常年均衡出栏转变。发展生猪、肉牛肉羊、种草养育、牧繁农育。实施奶农合作社建设项目,引导脱贫农户开展肉鸡养殖,发展林下家禽养殖基地。投资9643万元实施“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奶农合作社项目,草畜联动、农牧结合、循环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预计2022年末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可达42.48万吨,其中牛肉产量22.17万吨,羊肉产量13.57万吨,猪肉产量6.44万吨,牛奶产量36万吨,蛋产量1.47万吨,同比均有增长。全省共种植人工饲草230.83万亩,较去年增加约7.3万亩。

  “菜篮子”更有保障。改造提升5000栋旧棚,提高设施农业种植率,创建一批蔬菜标准园,加快发展特色菜、精细菜、反季节蔬菜,形成日光温室、拱棚设施种植与露地栽培相结合的周年供应结构。以互助、湟中、大通为主,抓好1万亩供港蔬菜基地、1万亩订单菜薹种植基地建设。组织乐都、民和、循化、贵德等河湟温暖灌区发展大白菜、青麻叶、卷心菜、绿萝卜等二茬复种蔬菜。引导湟中、大通、门源、乐都、平安等县培育壮大香菇、平菇等食用菌基地,提高生产能力。截至2022年9月底,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57.2万亩、产量突破90万吨。

  农畜产品物流更加畅通。利用“青洽会”、农业展览会、农民丰收节等大力宣传推介,成功举办“净土青海·天然农牧”“汇聚青海·青货出青”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9场次。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在东部沿海城市建立销售窗口26家,在央视1套黄金时段持续投放青海牦牛、藏羊、青稞、油菜、冷水鱼、马铃薯等青海特色农牧业区域公用品牌集群广告,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牦牛、青稞(藜麦)总部经济基地,加强与农民合作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销对接,积极推广线上销售,打通农畜产品销售的“快车道”,拓宽农产品交易渠道,增加农畜产品交易规模,促进农产品产得好、运得畅、销得旺。今年,全省牛羊肉、油料、青稞、露地蔬菜、枸杞等大宗绿色优质农产品输出接近百万吨,价值超130亿元。

  

  融合发展,拓宽增收渠道

  青海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和主抓手,准确把握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重点任务,突出聚集建群、创新活群、绿色兴群、融合强群,开展了牦牛、藏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完善,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多,广袤农村牧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

  得益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泽曲镇东科日村的村民华毛措成为青海西北弘有机资源开发公司办公室的检验人员,一家人的生活条件由此改善。“我在产业园区工作每月都有工资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华毛措”放下牧鞭,走进现代化的产业园区,月月领工资。村民日渐鼓起的“口袋”离不开产业发展。

  这是产业融合联农带农带来的具体实践。今年,青海依托国家级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平台,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牧户”等发展模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市州有销售平台、县(市、区)有产业园、乡镇有产业基地、村社有车间工坊、农户有致富项目的产业体系。目前,共有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州级龙头企业、129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直接带动农户1.15万户;共有6个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科研事业单位和4个国有农牧场参与藏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直接带动农户9250户。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的绣坊里,越来越多的巧手绣娘们正在用自己的老手艺,绣着小康生活的新希望。“我们做的刺绣已经能走向大市场,每天在刺绣工坊。”班彦村村民张卓麻什姐说,依靠青绣这一特色产业,村民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这是全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青海大力发展青绣、唐卡、石刻、剪纸等具有青海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业。加大土地流转、托管力度,发展青绣工坊、特色养殖,做强黄菇、蕨麻等特色产业。强化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壮大车间、工坊、采集业,挖掘冬虫夏草品牌的增收潜力,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群众经营性收入。同时,紧紧围绕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品牌,筛选了涵盖十大特色产业共200余种新奇特优特色农产品亮相“青洽会”,现场销售额达145万元,网络直播带货达100万元。

  此外,青海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不断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鼓励龙头企业深入种植基地收购油料、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动员5369、西北骄、可可西里等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牧户、合作社建立稳定的购销机制,确保农牧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生态田园游、乡村游、特色采摘,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拓宽农牧民群众收入渠道。据统计,2021年度全省共有各类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2778家,从业人数6.66万人,其中农牧民就业人数5.04万人;接待游客1769.23万人次,营业收入19.40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4.62亿元。

  (本版文图均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