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特别报道 日期:20220924
科技促丰收 硕果遍田野 智慧新技术赋能 稻麦生产提质增效 破解“单改双”难题 稳定发展双季稻 育推适合中国胃的甜辣椒 提升大豆产能 促进稳粮增豆 为蔗农育种的“糖站长” 择科技一事 惠农牧民万千 一切从农业和农民需求出发 在西南大地播下科技种子 热爱黄土地的“种田人” 三十年扎根家乡沃野
  0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科技促丰收 硕果遍田野
· 智慧新技术赋能 稻麦生产提质增效
· 破解“单改双”难题 稳定发展双季稻
· 育推适合中国胃的甜辣椒
· 提升大豆产能 促进稳粮增豆
· 为蔗农育种的“糖站长”
· 择科技一事 惠农牧民万千
· 一切从农业和农民需求出发
· 在西南大地播下科技种子
· 热爱黄土地的“种田人”
· 三十年扎根家乡沃野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09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贡献奖】汤永禄:

在西南大地播下科技种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浩

  

  

  在西南大地播下科技种子

  

  从事农技推广,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汤永禄已走过29个年头。

  早在1995年,汤永禄就开始组织小麦重大新品种推广。他将“川麦107”推广到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南部、湖北西部等区域,使其成为长江流域推广面积最大的一个慢条锈、优质面条小麦品种。2003年开始,主持小麦新品种“川麦42”的推广,2010年创造了西南麦区亩产710.7公斤的高产纪录。从2011年开始,系统研究新品种“川麦104”的综合配套技术,创造了亩产730公斤的纪录,使之成为农民心目中的标杆品种。长期的研究推广,他完成了西南麦区三次大的更新换代。

  不仅推广新品种,汤永禄还把注意力放在栽培新技术上。针对长江流域小麦复杂生产环境和规模化生产的技术需求,成功研制出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2017年以来,四川多地百亩、千亩连片应用,实收平均亩产都超500公斤,较传统技术增产20%以上。该技术2021至2022年连续被列为全国主推技术。

  立足周年和长远,汤永禄创新前茬作物秸秆还田技术。针对稻草问题,研究提出了适宜小春作物的免耕覆盖技术,研究提出了旱地秋季秸秆就地覆盖技术,降水利用效率提高20%至30%,增产10%至19%。针对小麦秸秆问题,研究提出捡拾打捆、部分旋耕还田及配套立苗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简便易行,利于当季作物立苗高产,又能促进耕地培肥,解决了作物持续高产的土壤基础问题。

  两熟有余三熟不足,是川西平原光热资源的特点。针对川西光热资源各生产要素利用不充分、系统经济效益较差的问题,汤永禄通过“扩两头压中间、周年统筹平衡”技术思路,系统研究水旱轮作田和丘陵旱地作物周年配置、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构建起利于周年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农田循环体系,充分利用全年自然资源,粮经结合,促进稳粮增收的多元化种植模式,如菜—稻—菜、薯—稻—薯、麦—稻—菜、菌—稻—菜等。

  针对农村技术需求新形势,汤永禄领衔成立小麦专家大院、新技术推广协会和小麦生产合作社,构建了机制灵活、服务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提出“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工作理念,以小麦专家大院为桥梁和纽带,通过4个转变实现4个提升:一是转变科技创新方式,提升创新能力;二是转变技术转化服务方式,提升转化效率和服务能力;三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培养能力;四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化能力。

  脱贫攻坚期间,汤永禄调研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需求,特别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起初,汤永禄担心粮食作物在脱贫攻坚中恐难有作为,只会越种越穷。然而,经过深入调研和大量实践之后,才深知粮食在贫困百姓心中的地位,他们需要更新品种、提升技术,需要发展粮食产业。

  “在南华县,从谷底爬到山巅查看小麦现场时,有些人吓得不敢前往,我却不害怕。”汤永禄说。正是有了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气,汤永禄通过以乡为单元、项目为依托、产学研融合,树立了提升种粮科技水平助力脱贫攻坚的经验典型。为木里县依吉乡引进筛选5个小麦新品种,较原有老品种增产30%至100%,仅用2年时间就完成了全乡小麦的更新换代。积极为南华县兔街镇引进小麦、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并建立核心片,取得显著的节本、增产、增收效果,帮助45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