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管护员平凡得就像山里的石头或小草,在祁连山很多很难进入的角角落落里,却布满了我们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守卫着美丽的祁连山。”走进青海大拉洞管护站,便能在墙上看到这段“心语”。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自东向西坐落着40个标准化建设的管护站,像绵延在高山沟谷间的一个个生态安全堡垒。近年来,在他们的呵护下,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上升,园区生长季平均草地产草量增加8.0%,共同成就了这万物天堂、山河盛宴——人间仙境祁连山。
“祁连不断雪峰绵,西行一路少炊烟。”行进在高大的祁连山系之间,手机经常没有信号,生态管护员大多数巡护的时间与外界隔绝,常年与自然为伍、与寂寞为伴。
据统计,2021年,1265名管护员共计巡护4.4万次、巡护里程达134.7万公里,平均每人每月要在大山中巡护一两百公里。坐皮卡、骑摩托、骑马、徒步……越往大山深处,可选择的方式就越少。
但就是这样一份并不轻松的工作,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祁连山最东端的寺沟管护站,84名管护员中“90后”占了12人,还有一名“00后”。26岁的蔺建英是寺沟管护站里唯一的大学生,在昆明学习森林资源保护专业,一毕业就回到了家乡。不去巡护的时候,他就喜欢在站里看各种关于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的书。
来到管护站两年了,相比巡山的辛苦和遇到的危险,他更多的是兴奋,书本上的知识在这里“活”了起来,“这里经常有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老师过来做研究,我还能跟着他们学习,见到老师很激动!”蔺建英说。
“有时候飞过去一只鸟,是雌是雄我们都能讨论半天。”23岁的牛抓西文学刚来寺沟管护站一年,谈起刚开始巡山时单调的生活打趣道。但适应以后,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牧民儿子,他也越来越能从巡山的工作中找到价值,“做保护家乡的事情蛮有意义的,老一辈干不动了,总得有人干这件事。”
在青阳沟管护站,则有一支由32名女性组成的管护队,很多年轻的女孩加入进来。“女同志做这个工作是更不容易的,不仅要学会骑摩托车、骑马,体力也要跟得上。”青阳沟管护站站长杨毛措说,“一周要进一次核心区,步行两个多小时,每次能安全出来,心里都会松一口气。”
29岁的叶忠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加入管护队以前,她既要放牧又要照顾孩子,忙得焦头烂额。后来她将自家的草场承包出去,加入了女子管护队,每月不仅能多1700元收入,还可以腾出时间照顾1岁多的小女儿索吉。
“以前只是护林员,只管林不管草。现在生态管护员的任务多了,要排查森林草原火灾隐患、防止滥伐树木,还要查看病虫害和野生动物活动痕迹等,但现在条件好,管理轻松多了。”工作14年后,对比今昔,杨毛措很是知足。
晚风习习,修葺一新的青阳沟管护站就伫立在大山草绿色的怀抱里。在管护站,办公室、会议室、宿舍、厨房一应俱全,供电、供水、通讯都早已不成问题,楼旁还有个带拱棚的小菜园,标准化建设后的管护站就是管护员安居生活的新家园。
除了管护站的硬件提升,管护站的装备配备也早已今非昔比。据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管理要求,截至目前,已构建了每个管护站标配1台巡护车辆、7辆巡护摩托、2台卫星电话、1台无人机,专职管护员人手1台巡护终端的标准化装备体系。
虽然现在巡护的任务内容繁杂,但巡护记录却变得简洁明了。打开终端上的“掌上园区”APP,在巡护表单模板里分门别类,有害生物、异常情况、火灾、动物痕迹、野牦牛……生态管护员只需拍照上传,后台会记录巡护轨迹并离线保存。
“以前巡护只能用手机拍照,后来管护站配备了相机,我就能拍下更多的野生动物和风景,把祁连山的美传递到大家眼前。”23岁的张生有巡护时相机几乎不离身,不少摄影作品已经让人竖起大拇指。
管护专业化可不仅是管护站和管护装备的标准化,更重要的是管护内容的制度化。在管护站里,《管护人员考核制度》《管护站手持巡护终端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早已上墙,而在甘青两省交界处则有一份特殊的制度,它和一封“沉甸甸”的感谢信有关。
去年的2月10日,除夕前一天,正在扁都口管护站值班的马永成从远处看见腾空的烟雾,眼看已经烧起来了,他心一惊,那可是甘肃的地界!马永成赶紧通知站里和甘肃区域的管护站,并第一时间参与了火灾扑救,最终避免生态资源发生巨大损失,甘肃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特地送来感谢信。
“人到不了的地方,无人机很快就转完了!”刚操作完无人机的大拉洞管护站站长宋建华高兴地说。大拉洞的巡护范围山大沟深,主要依靠徒步、骑马、骑摩托车方式,一天下来往返30多公里是常事,使用无人机不仅能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管护员的安全也更能得到保障。
今年6月,祁连山国家公园组建首支无人机管护队伍,自此开启了空中巡护监测新模式,有效提升了生态巡护的广度深度,消除了野外巡护监测死角,实现了生态巡护全覆盖。
以前巡护主要是靠人力,但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生态类型多样,地理环境复杂,传统的监测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国家公园精细化、动态化、体系化管理需要,要用科技的手段建立全天候快速响应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
通过系统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数据平台对现有各类数据资源整合、对接前端监测体系,融合管护员日常巡护的动态数据,数据标准化建设,实现对区域内自然资源、生态因子、火险火情以及人为活动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目前“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达到8000平方公里。
坐落在海拔3000多米的油葫芦管护站有一块大屏幕,羊群沃野的下热水沟、山峰陡峭的苏里卡口、云腾雾绕的儿沟梁,都在屏幕中清晰可见。
2017年调到油葫芦管护站,站长德康可以说与国家公园共成长。他见证着园区内河流愈发清澈、林草更加茂盛,巡护途中见到的野牦牛、盘羊、白唇鹿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唯独那块屏幕保持“安静”。“一直没有从里面发现盗采盗猎等违法的情况。”德康说完顿了顿,舒了口气,笑着补充道,“不过这也是我最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