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国际山地越野赛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冰雪小镇鸣枪开赛。以往白雪皑皑的山中雪道变成了重峦叠翠的山地越野赛道。抓住发展“后冬奥”经济的机遇,这座塞外小城正在从“一季游”向“四季旺”转变,小镇村民也从吃“冰雪饭”转向吃上了“四季饭”。
冰雪产业有着非常明显的淡旺季之分,“一季养三季”的现象客观存在。如何破解“四季运营”难题,是困扰不少冰雪产业运营者的“老大难”问题。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探索冰雪经济的“四季转化”,为丰富乡村冰雪游业态、延长冰雪经济产业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借鉴。
其实国外很多知名的旅游小镇,如法国霞慕尼和加拿大惠斯勒等,都是以冬季滑雪运动为起始点,利用自然环境和山地特色,引入多种产业形态,逐渐形成了以冰雪产业为核心、四季均衡联动的旅游产业。与欧洲冰雪小镇上百年的建设历史和更新迭代相比,我国冰雪小镇发展仅有10年左右时间。如何充分用好四季资源、做出特色、迎头赶上,是亟待思考和深入探索的议题。
冰雪小镇何以成功转型?我们不妨从冰雪产业的构成要素说起。冰雪资源的核心就是气候和地形,为发展四季经济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就拿崇礼来说,季风气候造就了其四季分明的特点,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赏雪,山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四季之美就是四季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崇礼境内连绵婉转的地貌不仅能提供山地运动所需的海拔和落差,还造就了丰饶而绚丽的自然风光和生物资源。
除了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人文资源也能浸染出发展的底色。崇礼具有独树一帜的多民族文化遗址和民俗文化。更重要的是,崇礼和“冰墩墩”“雪容融”一同,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代名词,成为国人乃至全球人民冬奥记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崇礼旅游产业由此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冰雪红利,也为崇礼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加蓬勃的市场需求。
拥有资源是基础,关键还要盘活资源、用好资源。在这一方面,崇礼打开思路,延长旅游时间,拓展配套产业功能,巧妙利用现有资源,以小投入、轻体量的尝试,成功撬动了四季经济均衡发展的杠杆。例如,当地一些经营者把雪道变成滑道、跑道,提供滑草设备和各类滑板车;有些还鼓励游客乘坐滑雪缆车,或体验山地自行车的乐趣。由此,从前“用一季、空三季”的闲置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产业从业人员也通过拓展学习,在滑雪教练、营地领队、徒步向导等多个职业中自由切换。据崇礼当地一家滑雪度假村山地项目负责人介绍,冬季一个雪场光教练就超过400人,“干一季休三季”曾是他们的常态。而通过跨界转行,现在他们的收入比之前增加了50%以上。
不光是崇礼,近年来长白山、哈尔滨、阿勒泰等城市和地区,也兴起了一批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产业完备的冰雪小镇,每到雪季游客爆满。但并非所有冬季游变四季游的尝试都会成功。不少游客对旅游项目单一、缺乏亮点特色等问题都有抱怨。冰雪小镇要想做好四季生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冰雪小镇的产业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出深度,避免贪大求洋、浮于表面。要在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的基础上,最大化发掘冰雪产业全价值链的潜在效益,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形成以冰雪产业为主导,带动户外运动、观光旅游、休闲采摘、绿色康养、亲子教育、大型赛事等相关产业协同联动发展的产业链条。其中,要特别注意场地、设备等闲置资源的科学改造和合理利用,避免冲动投资、盲目投资、着急上马造成资源浪费。
旅游项目可以更贴近乡土,挖掘出地方文化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建设有文化底蕴的冰雪小镇,才是小镇赖以四季均衡、持续发展的深厚积淀。因此,开发建设和改造冰雪小镇时,需要与区域特色格局相结合,尤其要注意保留好当地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防止出现因过度开发体育产业,而损失和破坏当地本土文化的现象。
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冰雪小镇固然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但不能一味商业化,而忽视了小镇居民的生活服务配套建设。要在冰雪产业转化为四季产业的过程中,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工作机会,提升乡镇村庄公共服务水平,让更多普通人享受到“后冬奥”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只有这样,小镇发展与冰雪产业、四季产业才能真正走上相互促进、互利融合、可持续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