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浙江启动了以机械强农、科技强农为内涵的“双强”行动。记者发现,在这一行动的浇灌下,地处浙西山区的衢州正发生着可喜变化。通过农业科技提升产品品质,通过农业机械提升生产效率,今年上半年,该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那么,在衢州这片土地上,到底有什么新景象?盛夏时节,记者走基地、访农企,一睹正在升级的农业产业链。
步入盛夏,按照往常,生产节奏会相对放缓,但这两年,在“上洋机械”的厂房里,炎炎夏日仍是机声隆隆。衢州茶机在国内久负盛名,这是一家有着34年历史的企业,一直聚焦茶装备、服务茶产业,年产值超亿元。
“看这些模块,组装起来便是一条数字化生产线,这几年推广速度很快。”总经理黄剑虹科班出身,介绍起来如数家珍,这是摊青模块,那是杀青模块,还有冷却风选、回潮、干燥成型等模块,“特点很显著,性能更稳,效率更快,标准化程度也更高。”
过去,“上洋机械”主营杀青机、理条机、烘干机等单机。这些年,市场竞争很激烈,尽管产值并未有所突破,但由于调整经营方向,结构变化却是天翻地覆,原先“七分天下”的单机如今被数字化生产线取而代之,往往一条线售价就是百万元级。
衢州素有“中国茶机之都”的美誉。不仅是“上洋机械”,整个茶机产业也都经历了从单机研发,到成套加工装备提升,再到清洁化流水线创新的飞跃,由此奠定了该市在茶机业最大研发和制造企业集聚地的地位。目前,衢州所产的名优茶加工清洁化流水线占到全国高端市场八成以上。
产品研发尽管属于市场行为,但往往靠企业一己之力,很难取得突破。因此,衢州专门出台意见,提出着力构建完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主体”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技攻关体系,建设一批有较大影响力连片农机研发实验基地、创新试验基地等农业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衢州共有6个项目入选浙江省科技厅的“尖兵”“领雁”科技攻关计划。针对当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技术瓶颈,该市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也有30个。
近期,柯城区就加快落地“数字农业科创园”,总投资超过8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数字农业研究院、数字农业科创展示服务中心、数字农业孵化区、高端植物工厂,以及配置科研设备、智能化设备等。建成后,这里有望成为衢州市的农业发展集聚区、数字农业展示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应区、农文旅融合发展集成区,以及四省边际数字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块高地。
与“上洋机械”30余载扎根老本行不同,地处江山市的“星菜科技”6年前才成立,如今在食品圈已小有名气。目前,其厂区内共有6条冻干生产线,所涉产品10大类、200多种,琳琅满目,令人大开眼界。
冻干技术是未来食品新趋势。简单说,即低温速冻约6小时,水分通过低温真空脱水技术升华成气态,在不破坏原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可保留食材的色、香、味、形,以及96%以上营养成分,常温状态下可长期保存。
据了解,目前,“星菜科技”主营两大业务,一是卖设备、卖技术,二是卖加工后产品,去年两项产值近6000万元。待二期全自动化冻干智能无人工厂上马后,预计年产量约1.5万吨,届时产值最高可达6亿元。
在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金华看来,冻干技术关键解决了农产品加工中“卡脖子”的保鲜问题,十分有利于优质优价和提质增效。接下来,衢州市将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设立6个农产品加工专区,培育粮油、胡柚、茶叶、蜂产品等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补齐短板,从而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常山县“柚香谷”的“双柚汁”生产区内,最近同样到处是繁忙景象。这边经销商排队取货,产品刚下线,还未及进仓库,就直接上了卡车,产能完全跟不上订单;那厢的车间加速改造,根据计划,今年将新增3条生产线。
“双柚汁”如此火爆,负责人宋伟虽有所预判,但远超其想象。15年前,他就到常山收胡柚,后来偶然间发现了香柚的奇妙之处,孤注一掷,卖掉上海别墅,开始大面积种香柚,接着又盖起工厂,与胡柚混合加工成“双柚汁”。
“3条线全上马后,年产值就能超过15亿元,预计可消化1800吨胡柚。”宋伟满怀信心,3年内,他的目标是销售额超过50亿元。在常山,通过这一批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县胡柚产业总产值达20亿元,尤其今年第一季度,深加工产值达4.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衢州一直重视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近期,该市又在衢江区落地了总投资约24亿元的长三角预制菜产业园,有标准化厂房,有冷链仓储物流区,还有预制技术与冷冻技术的研究院,以及双创小微企业孵化园等,以加快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郑明福认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产业兴旺是基础、是关键,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衢州的一产空间很有限,小农生产的分散经营现状一下也难以改变,因此必须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上下功夫,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来释放新动能,全产业链经营便是其中重要一法。
眼下,早已过了沃柑的生产季,但在柯城区的佳农果蔬智慧农业示范园内,工人们正加紧分选和包装。因为打了时差,产品附加值得以有效提升。据了解,这个8000平方米的柑橘采后数字化处理中心去年落成,有数字化的气调冷库,还有数字化的分选生产线、包装生产线,可将水果保鲜期延长约半年,不仅企业自用,也面向全区提供社会化服务。
“佳农果蔬”的负责人叶先明,是衢州市柑橘产业协会会长。从种橘、贩橘,再到创办企业。如今,“佳农果蔬”已是集研发、育苗、种植、加工、贸易全产业链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叶先明始终认为,全产业链并非大包大揽,而是发挥特长,做一家一户农户做不了、做起来不经济的环节,再通过合作经营制度形成利益共同体,方可相得益彰。
新品种繁育就是叶先明颇为重视的领域。坐落白云山下的无病毒良繁中心,承担着大果无核椪柑的繁育任务。这里是华东最大的无病毒柑橘良种繁育中心,每年可为果农供应50万株的无病毒柑橘壮苗,并提供技术指导和保护价收购,以此提高农民种橘效益。“正因为我们占据科技高地,才能赢得市场,提升附加值,再反馈给前端种植户。”叶先明说。
现在,全产业链经营成了很多衢州农业经营主体的共识。江山市的峰田家庭农场,本身种有4000多亩水稻,如今,父子俩分工有别,老爷子陈彦福专注田间管理,而“85后”儿子陈林嶓则负责农机社会化服务。
“今年,我们还想拍下9亩建设用地,建设大米加工中心、油料加工中心和稻谷储存中心。这样一来,就能从卖稻子转为卖大米,附加值至少可提高一两成。”陈林嶓头脑活络,早些年便注册了商标,补上这一产业链断点后,让他仿佛如虎添翼。
郑明福告诉记者,目前,衢州正加快新建或提标改造高标准农田,加快特色产业种植基地的连片宜机化改造,以及主导品种迭代、主推技术集成、主营模式优化,并规划建设一批社会化农事服务中心。
根据计划,到2025年,衢州将打造超30亿元的标志性特色农业全产业链10条以上,每个乡镇至少布局1个生鲜冷冻食品零售网点。届时,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超过5万元/人,农民人均收入将达4.17万元。